English

国家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2008-10-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祖强 我有话说
每当看到人们在这个艺术殿堂里驻足流连欣赏着高雅艺术;每当看到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和共享的艺术中心,我心中禁不住激动和感慨。

大剧院从规划到建设,足足五十年,凝聚了几代领导人和艺术家的关怀与梦想

。早在1958年就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和要求下立项,并被列入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兴建的首都十大建筑。当时的文化部按照中央指示进行的设计和征地拆迁工作,于1960年便已完成,后因“大跃进”带来的经济调整而暂停,不意一停竟是36年!这些年间,主要是“文革”之后,这一工程也曾数度被提上有关部门议事日程,但始终没能落实。

1986年我开始担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同志在召开一个会议时动情地说,他心里一直有个事解不开,建国后定的北京十大建筑,还有个国家大剧院没有完成,这是周总理交给他们而至今未完成的任务。万里同志提出借申办奥运会的契机,是不是能作为一个准备项目早点启动?但后来,因首次申办奥运会未成功,大剧院工程重又搁置。

当时全国上下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社会上对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这方面要求并不强烈,认知也尚有不小差距。很多人都觉得,国家拿那么多钱去盖一个看演出的地方干什么?不如用来搞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十多年来,我一直和文化界的不少热心同志为建设国家大剧院的事一同积极呼吁,从未间断。

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对建设国家大剧院如此关注和忙碌?我想除了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外,还缘于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受到的不少“刺激”。我曾担任过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常参与国内外重大文化交流活动,而很多时候尴尬地发现,国外有些大的表演团体到了中国,我们接待不了,因为没有表演效果好的剧场和高质量的音乐厅。特别是一次帕瓦罗蒂来到北京,他临行时提了一个建议,说中国什么都好,就是缺一个真正音响好、效果好的表演场所。当时我们感到,我们这么一个文化大国,连一个开音乐会的专业场所都没有,作为一个音乐家和文艺工作者,不禁为我国的文化设施差距觉得有些丢脸,甚至感到“寒碜”。

在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我以政协常委身份递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大剧院工程该上马了》的大会发言,这个发言随即在报刊上先后发表,引起了一些社会反响,并得到有关方面和几位领导同志的重视。在一次音乐会后,我还把这个提案交给了中央领导同志。令我没想到的是,居然很快就有了回应,最后经中央多次讨论后决定正式提上日程。

1997年9月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后一个月即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大剧院工程上马的决定,把大剧院和国家博物馆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国家大剧院于2000年4月破土,2001年2月全面开工,历时多年,终于建成并最终确定为公益性国家文化设施,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件盛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大剧院演出后对我说:“我想要得到的声音在大剧院都得到了!”那一刻,我心里无比自豪,也深感欣慰和鼓舞。“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我常常这样说。

国家大剧院是我国重视文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因为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因为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渴求增长,因为整个社会日益重视文化,因为我们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大跨步地加深。党的十七大更是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表现了我们党的水平、远见和气概。这一切都令我们文艺工作者无比激动、备感鼓舞。我们有这样的发展,有这样的国力,有这样的眼光和胸怀,这是时代之幸,更是人民之幸。

(本报记者肖一采访整理)

人物小传:吴祖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1982年至198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后任名誉院长至今。1982年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同年担任文化部党组成员,1986年至1989年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1998年、2004年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现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