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民意:在创建中“设计”民生
在宜昌的决策者们看来,创建文明城市,就是一个谋划未来、“设计”民生的绝好机遇,他们的目标是“人城共进”。
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宜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都会进行梳理归类,列出重点项目,优先纳入财政预算。对在创建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突出问题,实行项目贮备制,经市创建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后,统一纳入创建计划,保障投入,优先安排。
借着文明城市创建的“东风”,宜昌市五年间投入资金超过60亿元,“设计”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在湖北省率先实现“两基”和高中普及教育,率先实现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城区廉租房制度全面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趋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与救助网络体系全部建立,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展开,新建和改、扩建了图书馆、广电中心、剧院、体育场馆等一批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
2007年3月,宜昌市委全会通过了《关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计划从2008年起5年内,再投入70多亿元,对改善民生的各项任务做出制度性安排和部署。
“设计”民生,顺了民意,市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2006年10月,第七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举办期间,各城区摆放了30万盆鲜花,节日过后竟无一损坏;作为“奖赏”,园林部门将其中20万盆鲜花回赠市民。2008年6月1日,奥运圣火在宜昌传递,万人空巷迎接圣火;圣火传递结束40多万市民有序撤离后,街面上竟然看不到多少垃圾,早先预备好的几百名环卫工人没有派上用场。
安民心:在创建中“倾听”民生
2007年4月20日,《三峡日报》刊登了荆州游客江文彬的来信,反映夜明珠地段脏乱差现象。市委书记郭有明当即批示,责成相关部门迅速整治。历时一年有余,投资2451万元,终于擦亮了灰暗多年的“夜明珠”。今年5月28日,宜昌市派专人把“批评者”江文彬接来,与市领导一起为工程竣工剪彩。为了更好地“倾听”民生,宜昌设立了市长热线电话,在政府网站上开通书记、市长信箱,设立“市情民声”留言板,在宜昌人民广播电台、市政府新闻网同时开通政风行风监督热线,在《三峡商报》设立“市民点将”专版,让市直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在媒体上与市民面对面,接受群众的咨询、投诉、建议和监督。
每年的宜昌市人大、政协“两会”,都会邀请外地投资客商、民营企业家、普通市民列席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各部门负责同志经常在街头、广场,以各种方式开门纳谏、解答疑难。而市民百姓则通过各种渠道对城市发展直抒胸怀,对党政机关“品头论足”。
为真实地了解“民意”,市委要求市、区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利用晚上或者双休日时间,轻车简从,亮明身份,说明来意,主动到社区上门征求3至5户居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意见和建议,对入户走访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对老百姓最不满意之处,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限期整改;对近期暂时不能解决的,当面向群众解释清楚。随后,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分析,按照近期整改、中期实施、远期规划三个类别进行整理后,在市内各大媒体上用整版的篇幅予以刊载,接受群众监督;市创建办组织督查专班对确立的整改项目跟踪督查,实施严格的“销号制”。
解民困:在创建中改善民生
近年来,宜昌始终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连、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围绕带有根本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点民生问题来展开。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宜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对城区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活动用房按照不少于300平方米的面积进行兴建和改建。以社区为依托,全市建起了150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站、点)、老年公寓、托儿所、托老所、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服务项目500多个,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功能。现在,居民只需拨通社区服务热线电话或登录网站,就能获得所需的服务信息和项目,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文明之光”同样照到了“边缘群体”。宜昌城区3.8万名困难群众全部被纳入低保范围,与之相配套的医疗救助、司法救助、就业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也相继出台;针对“留守子女”、“问题青少年”、孤残儿童等未成年人群体,大力实施“万千花蕾保护工程”,让他们“无障碍”地融入文明大家庭中。
在宜昌,有近10万人员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市政府绘制了一条“进城打工服务线路图”,为他们提供“一揽子”指导。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宜昌市想出了不少“新招”:建立全省首个“农民工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实现农民工工资“月支付、季结算”;创办全国第一家“农民工维权夜校”,培训农民工5000余名。
关注民生,使宜昌赢得了真正的“文明”:2005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城市,2006年被浙商评为省外最佳投资城市,2007年被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评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2008年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记者手记:有人认为,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建屋、栽树、修桥、铺路”。仔细想想,其中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地方,评选“文明城市”的初衷无非是让人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更加便利。那种为“创建”而“修建”的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因创建扰民安、因创建背民意、因创建失民心的“创建负效应”,往往也会随之产生。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道路上,宜昌人始终“脚踏实地”。正如他们所说:我们不搞形式,不讲大话,不做虚功,不图虚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围绕群众利益开展工作。以“民生”为出发点,最终赢得了“民心”。这里面,有许多耐人寻味和值得思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