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耳聋基因诊断技术:让更多孩子享受有声世界的精彩

2008-10-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通讯员 邢悦 我有话说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320位聋人姑娘表演的大型舞蹈“星星你好”,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感动了亿万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人们不禁为这些美丽、圣洁的姑娘感到遗憾,慨叹她们在灿烂的花季却无缘有声的精彩世界。

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日常交流、降低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

病。一直以来,对于遗传性耳聋的诊断都是医生和科学家梦想攻克的难题。耳聋基因诊断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使诊断遗传性耳聋获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与进展。为了解相关情况,本报记者专访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韩东一教授。

记者:在我国,听力障碍患者的大致情况如何?

韩东一: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现有听力障碍患者多达2780万人,占全国8296万残疾人的33.5%,居各类残疾之首。在我国的听力残疾者当中,0~6岁听障儿童有80万,每年新生听障儿童在3万人以上(比例为3‰),如果加上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患者,每年新增的听障儿童可达6万多人。在所有致聋原因中,遗传因素是导致聋儿出生的主要原因,比例高达60%。

韩东一教授(右一)为耳聋患者作检查。资料图片

记者:耳聋基因诊断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耳聋患者带来了福音。请问您的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研究?

韩东一:我们知道,很多基因都与听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存在突变,或一个基因中的不同位点存在突变,都会引起耳聋。但在不同种族,甚至在同一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耳聋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不尽相同。要在中国开展耳聋基因诊断,显然不能照搬国外的数据,必须要有翔实的全国性分子流行病学数据作为指导。为此,我所在的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自2004年起,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足迹遍布28个省市地区,共采集了聋人DNA样本3564例,结果发现:21%的聋人带有GJB2基因突变;14.5%的聋人带有SLC26A4基因突变;另外分别有3.8%和0.6%的聋人带有线粒体DNAA1555G和C1494T突变。这一结果揭示了中国聋人常见耳聋突变的发生频率,确定了GJB2、 SLC 26A4、线粒体基因(A1555G 和C 1494T 突变)是导致中国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3个最为常见的基因,对以上基因进行检测可以诊断近60%的遗传性耳聋,为在我国进行耳聋基因诊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记者:你们关于耳聋基因诊断研究的临床应用效果如何?

韩东一:通过制定具体的临床耳聋基因诊断方法和策略,从2005年起至今,我们为超过1500余例在门诊就诊的耳聋患者进行了耳聋基因诊断,并为其中的500余例患者明确了耳聋的遗传学病因。在为这些耳聋家庭提供更科学准确的遗传信息的同时,我们还将耳聋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相结合,成功指导了40个已生育有一个遗传性聋患儿的家庭进行再生育,避免了聋儿的再出生。可以说,这一实践为遗传性耳聋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并显现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预期,伴随耳聋基因诊断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孩子将会享受到有声世界的精彩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