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工人们在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日前,从黑龙江省传来喜讯,今年该省粮食总产有望突破8
为农业科技舍得大投入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不断攀高,关键是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科技水平有了几次跨越式发展的结果。”采访中,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农委副主任韩贵清一语道破天机。
据了解,黑龙江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与该省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加大农业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密不可分。早在2004年,黑龙江就在中央良种专项补助基础上,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10个生态区、86个试验网点筛选和培育优质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增加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安排专项资金7200万元,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实施了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畜牧、旱作农业等12个创新体系的36个项目,促使全省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培育和胚胎移植等重点学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农科院)研发水平。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十弱县”与省农科院项目对接,组织实施了98个科技帮扶项目,重点推进培训、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等“四大工程”,加快贫困县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步伐。今年,据专家测算,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去年增加了5%,已跃升到5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位居全国之首。
立足黑土地进行科技攻关
农学专家李钟学教授的科技转化项目“水稻大棚育秧新技术”,去年在黑龙江海林市试点成功。今年,该市种植的13.6万亩水稻丰收在望,农民将新增水稻收入1124万元。省农委科教处处长魏丽荣向记者介绍说:“黑龙江省拥有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省农科院和农垦科学院等多个农业科研院所,技术科研力量雄厚。多年来,科技人员立足黑土地进行科技创新,累计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1488个,每年推广玉米、水稻等四大粮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
为解决黑龙江地处北方,积温较低影响粮食增产的一系列难题,黑龙江省农业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建立适于不同作物、不同积温带、不同区域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抗旱节水、合理密植、抢夺积温的技术路线,坚持良种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据了解,该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以米、稻、麦、豆四大粮食主产作物为主的种子“绿色革命”;以改造低洼内涝地为主攻方向的旱改水、中低产田改良、深松等耕作制度改革;以黑土地养护和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为重点的地力建设,全省科学种田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科技创新,使全省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综合亩产已由2003年的426斤提高到2007年的505.4斤,增长18.6%。”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
院县共建让科技成果花香黑土地
汤原县农民刘金刚家的4垧水稻今年又喜获丰收,刘金刚欣喜地对记者说:“今年的丰收多亏了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跃发!”原来张跃发在到农户家考察时,发现刘金刚家的水稻在育苗期出了白芽,刘金刚在张跃发的指导下,及时打药调温控水,病害得到及时解决。据了解,在黑龙江,像张跃发这样活跃在大地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很多,他们常年在田间地头和农民打交道,每天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决各种农业难题。为解决农民与农业专家接触少,专家下不去、蹲不住,农业生产中大量技术难题得不到及时解答等问题,由省农科院牵头,该省在各县市建立了66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承担起技术咨询、现场演示、科技培训等职能,实现了农业专家与农民经常性面对面接触。牵头单位的专家与县里的农技推广人员混合编队,每处大院有专家30名以上。据了解,专家大院建立以来,入驻科研人员达10万多人次,解答电话咨询18万多次,有近50万人次的农民到专家大院观看多媒体演示、查阅资料和咨询技术。
2003年,黑龙江省投入2.88亿元,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并每年安排3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各县市每年也分别拿出30万―80万元资金支持合作共建工作。此外,该省还将农业标准化贯穿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以农机化带动标准化等方式,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今年,全省生产用种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机械精量播种面积突破1亿亩。采访中,
农村改革发展巡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