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2008-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潘剑凯 我有话说

近两年来,浙江省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开展“市校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浙大通过重心下移,把科技、人才资源直接导入农村,全面融入湖州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央党校调研组日前实地考察后认为:“湖州与浙大合作的市校共建模式,是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在地方的一个生动实践,从全国

来说具有示范作用。”

1381行动计划:“市校合作”方式的突破

2006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3月中旬,浙江大学致函浙江省委,提出了浙大全面参与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设想。

湖州新农村建设“软肋”很明显,科技投入不足、人才匮乏、体制机制不健全,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强烈的需求。

浙大与湖州市于是“一拍即合”。2006年5月正式启动确定以“1381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试验示范区建设工程。

据介绍,所谓“1381行动计划”,就是建设“一个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区;“三个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支撑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八大工程”:产业发展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公共服务工程、素质提升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城乡综合改革工程;“百项重点项目”,围绕八大工程实施一批项目。

该行动计划开始立足于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和基本权利,尊重市场规律,重视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格局,合力解决实际进程中的困难。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

走进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记者看到,这里花果繁茂,一派秋收的盛景。这里种植的玉米经浙大专家“调教”后,可以当水果吃。每公斤可卖12元左右,吴兴区农民一年可种3季,每亩一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

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是湖州与浙大成功合作的一个典型。2006年,双方先行合作建立“南太湖(吴兴区)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并围绕孵化器的建设筛选出10多个合作项目。然后浙大12位首席专家领衔农业开发项目,与湖州本地对接,建设一个160亩左右的核心试验区,然后每个专家以自己所长搞1万亩示范地,以此不断扩大面积。目前该园区现有核心区1.37万亩,中心示范区5.53万亩,辐射区20万亩,带动农户15万户。

“1381计划”搭建起来的科技服务创新平台,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一个个活生生的科技成果引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激情。

在长兴县,浙大专家一项高位嫁接技术,让长兴县千亩废弃的油茶树变成珍稀山茶花,高的每棵可卖到3500元。眼见为实的当地农民,纷纷与浙大教授攀上了“亲”。现在仅在观赏植物嫁接方面,已有几千农户投入生产,种植面积达上万亩,嫁接花木在当地形成一个新产业。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1381计划”已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03个,总投资34.5亿元,远远超过了原计划。其中省级科技项目8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3项。科技为湖州的农业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湖州市高效生态农业获得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了22个,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万亩,共拥有无公害农产品308只、绿色食品59只,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2家,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536元,同比增长14.4%。

全面融入湖州的新农村建设

科技带来了农村的富裕,而知识的普及有效促进了农村风气更加向好的方面发展。在湖州,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基本绝迹,犯罪率不断下降,干群关系不断改善,“乡风文明”扑面而至。2007年,湖州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7.68%,位居全省前列。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要求,市校共建实验示范区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在安吉组织实施了100多个农村生活污水厌氧―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方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使全县年处理生活污水达到70余万吨,处理费用几乎为零,许多村庄又开始呈现出空气清新、水流洁净、道路整洁的面貌。

两年多来,浙大选派26名高层次人才到湖州挂职,服务、指导合作项目的开展,另有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2000余人次参与湖州新农村建设,有近100名优秀学生挂职“村官”助理走向湖州农村,在体现农民的决策主体地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