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递志愿的力量

2008-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肖一 我有话说

38天――在为奥运会志愿服务的整整38天里,她每天凌晨三点多起床,给女儿做好饭,四点钟出门,从北京城南辗转换车,赶往城北奥运村。

12小时――作为北京奥运会驾驶员志愿者,她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在满天星斗中出发,在一身疲惫中回家。

她,就是何慧莹,北京市第179中学语文老师,北京奥运会期间,她是NOC(

各国和地区奥委会)团队第九车队驾驶员志愿者。9月29日,她和565名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一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丈夫早逝,留下7岁的女儿,拖家带口的压力,并没有让何慧莹退出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期间,她用默默无闻地付出、真诚地微笑、热情专业服务,和无数的志愿者一起,成为奥运北京最美丽的名片。

北京市崇文区团区委书记倪紫剑说:“虽是崇文区几万志愿者中的普通一个,但她以坚强和无私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坚守在奥运村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品格践行了奥林匹克的志愿精神,传递着志愿的力量。”

“在女儿和家人面前,我选择坚强”

初见到何慧莹,她大大的眼睛发出友善的目光,看起来柔美而单纯。

从申奥成功开始,何慧莹就兴奋着,激动着。2007年,她顺利通过遴选成为一名志愿者。对于参加志愿者,何慧莹的丈夫和刚满七岁的女儿都给了她莫大的支持。然而,不幸突然降临到这个家庭。2007年底,正值奥运驾驶员志愿者培训的关键时期,何慧莹的丈夫突发脑出血,从发病到去世仅仅三个小时,来不及抢救就离开了她,留下了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

“在女儿和家人面前,我别无选择,只有选择坚强。”那时,她整夜睡不着觉,瞒着自己的父母半年多,晚上把女儿哄睡了才一个人躲在屋里尽情地流泪。

学校领导来家中看望,看着她生活的困难,主动提出让她退出志愿者服务,但她婉言拒绝了,她忍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坚持着,一直培训到北京奥运村开村的那天。

“一共就这16天,且得珍惜呢”

5点半报到,6点正式工作,查车、验车、交接车。家住北京南城左安门的她,由于离奥运村太远,也没有直达的交通工具,何慧莹总是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起,一直忙到下午五点钟才几经辗转换车回到家里。

为了尽量不让女儿落下课业,她还要给女儿出口算题,检查作业。把家务活干完,安顿好女儿,收拾利索后都晚上11点了。这样,她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

由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睡眠,抵抗力下降,她患上了感冒,气管炎也复发了。5天的高烧让她整个人瘦了一圈。一检查,得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医生要求她必须休息。

何慧莹央求医生:“您给我多开点药吧,我还要进奥运村服务!”

“你这种病就得养着,不能劳累,溃疡是癌症的前兆啊,你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任。”医生劝她。

“麻烦您多开点胃病咀嚼片吧,这样我就可以随时吃了。”何慧莹选择坚持下来,“一共就这16天,且得珍惜呢。”

奥运服务车队要求随叫随到,“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何慧莹告诉记者,有好多次她觉得扛不住的时候也想请假休息,但想车队缺人手,自己能挺就挺过去了。

这些困难,何慧莹从不谈起。和她在一起工作的车队“战友”们,一直没人知道她承受着这么巨大的痛苦和困难,她给大家看到的只是笑脸和努力。

“我为发挥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满足和骄傲”

每天超过12小时的工作,时差颠倒的作息时间,高度安全性的工作要求,对拖家带口的志愿者服务者的体力心力都是巨大考验。但无论何慧莹怎样疲倦,只要一进村,立刻精神焕发。据NOC车队负责人介绍,何慧莹出色完成了奥运驾驶任务,受到了服务对象的一致赞扬。

由于不是专职司机,工作对何慧莹充满了挑战和责任。安全是驾驶任务重中之重,由于语言不通,限速严格,为了避免外国朋友对我们的驾驶产生误解,她带领大家学习简单应对的英语、查阅地图和安全服务小窍门,这个好做法很快在车队得到推广,确保了服务期间崇文团队没有一起责任事故。

8月9日,在比赛开始前不丹教练打来电话,用不熟练的英文焦急地告诉何慧莹,她把比赛用具落在房间了。怎么办?死守规定,原地等待肯定会误事,何慧莹当即决定特事特办,把车开到村里允许的离教练最近的位置,以便她能以最短的时间上车。满脸是汗的教练终于出现了,何慧莹用最快的速度把教练送达射箭场,没有耽误比赛。

“比赛结束后,这位女教练飞奔而至,紧紧拥抱着我,用汉语连说了三声‘谢谢’。”何慧莹笑着说。

赛事结束后,不丹团的成员前往八达岭游览,他们情不自禁地一路高歌,一首接一首,不丹歌、中国歌、英文歌在车厢里回荡,不必听懂歌词,旋律中传递的友谊与快乐汇成浓浓的温情包围了每个人,车厢里不再有国界,不再有比赛和竞争,有的只是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感动。“这是一段辛苦劳累但又幸福的日子,我为自己能提供帮助、发挥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满足和骄傲”。

“我没能好好陪伴失去父亲的女儿”

作为一名七岁小女孩的母亲,奥运会开幕后,何慧莹整整16天没跟孩子说上几句话,没见上几面。何慧莹的女儿非常想念妈妈,写了很多小纸条放在她们平时交流的盒子里。奥运结束后,当何慧莹终于有时间坐下来看的时候,才发觉,亏欠孩子太多了。

孩子的纸条很稚嫩。“妈妈,我今天吃的是方便面,还吃了一根冰棍,肚子有些疼,但楚楚阿姨夸我懂事了。”“妈妈,奥运村好玩吗?你的志愿者衣服真漂亮呀!要是爸爸也能看到奥运会就好了。”

“一看到这些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孩子对父亲的想念变为对我的格外依赖,我却没能好好陪伴她。”这种愧疚一直让何慧莹无法释怀。

“直到有一天,女儿把同学请到了家里玩,无意间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一个小朋友说我爸爸是总经理,另一个孩子说我妈妈是大法官,而我的女儿跑到书柜前拿着我的志愿者身份卡,高高举着,无比骄傲地说,我妈妈是志愿者。在她心里,一直是以我为骄傲的。还有什么能比孩子对妈妈的认可更让一个母亲快乐的呢。”何慧莹说自己无怨无悔,而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

“这段经历我永生难忘”

奥运结束了,何慧莹还会经常跟女儿讲一些奥运村里的见闻,讲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她一起细数北京的变化。女儿帮她把志愿者的衣服认真地叠好,放在柜子的最上面。

“这段经历是让我永生难忘的,也是我最珍视的回忆。”何慧莹充满感情地说。

“如果问我,全心为奥运服务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力量?我只想到一个词:激情。”

“我们这样一群人,不正如那绚烂焰火中一粒粒微小的火花吗?能以志愿者的身份见证历史,亲历奥运,感觉自己的心跳和着城市的脉搏越来越有力,这就是激情的力量。”

对于“志愿者”这三个字,何慧莹有着这样简单的理解,“‘志’和‘愿’都是心字底,志愿者就是做心里想做的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志愿者是世上真正幸福的人。”

倪紫剑说:“弘扬在奥运志愿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志愿者精神,发展志愿文化,是我们从奥运会继承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前几天,何慧莹还和女儿一起完成了一首小诗,叫《传递力量》,她说特别希望把志愿者的力量传递下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