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流动书箱进村来

2008-10-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肖余林 本报记者 韩小蕙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县、乡(镇)、村图书室承载着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丰富知识和精神食粮的重要任务,但在许多地方的图书室,因经营管理不善和资金制约存在问题,或图书流失过多而失去借阅意义,或对外开放借阅程度不高而成为摆设。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江西省定南县,从1986年开始,就采用现代企业物流配送方式,摸索出了既节约购书资金、又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满足广大农民朋友求知欲望的巧妙方式――“流动图书箱”。这种定人、定时运书,循环流动图书箱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其做法值得借鉴。

“书来喽!”今年国庆节期间,随着值日员一声吆喝,江西省定南县鹅公镇大风村打破了早晨的宁静,顿时热闹起来,村民纷纷走出家门迎接“流动图书箱”,争着借阅图书。原来这一天是大风村流动图书箱“流动”的日子。一大早,村“图书室”的值日员就到河对面的村子,将装有近100册图书的流动图书箱背回了村里。

据了解,定南县图书馆自1986年开始,凭借13个“小小流动图书箱”进村入户传播农业科技,22年不辍,成了当地农民群众学习农业科技的光明使者。

农民文化生活匮乏的产物

“你们县图书馆的书我们看不到,村图书室的那几本破书已经看了好几遍,你说我们不打牌能干什么?”

1986年春天,定南县图书馆馆长魏成华上任不久,就下乡调查农民群众的读书情况。走访了200多名农民后,发现许多农民对自己的文化生活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不满意的原因是显然的。农民群众中,有80%的人,劳作以后的生活就是睡觉、聊天、打牌、溜达甚至赌博。在调查中,几乎每个农民都希望劳作之余能看看书,学一些科学致富知识。他们表露出一种憧憬:“你们城里人要是能把不要的书给我们看看就好了。”

由此,魏成华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针对农民大部分地处偏远山区,图书缺乏、购书难、看书难的现状,摸索出既节约购书资金又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满足广大农民朋友求知欲望的巧妙方法――“流动图书箱”。这种方法有效地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延伸至全县乡村,将原来只有少数人可以阅读的书籍,扩展到全县20多万人,有效解决了一方面农村图书资源极度匮乏、另一方面城市图书资源过度集中甚至闲置的问题。

据了解,定南县图书馆自制的13个木制流动图书箱每个可装书60至80册,13个流动图书箱一次可流通100多册图书。每月逢10日、20日、30日,由镇(村)图书室派出值日员到邻镇(村)运书,形成图书箱循环流动,使各村书籍不断得到循环更换。2002年,该县13个乡镇撤并成7个镇后,该县图书馆还是按13个流动图书箱继续全县流动。县图书馆从购书预算经费中,每年拿出1万多元资金有选择地购进农村书籍上千册,确保流动图书箱的书源供应。每月定期由图书馆或乡镇文化站派人更换箱内图书,确保农民读者能常看常新。乡镇文化站、村图书室也为此相应地制定了开放借阅制度,既延伸了到户服务,又确保了书箱内图书以80%以上的完好率参与循环流动。

农民朋友的“百宝箱”

“‘流动图书箱’真是我们的‘百宝箱’,我借来一本生猪疾病治疗书籍,很快找到了生猪厌食病的治疗方法。”龙塘镇龙塘村养猪专业户钟文华逢人就说。

为不断满足农村读者需求,定南县图书馆针对农村读者不断更新的阅读需求,每年订购一定数量切合本地发展农村经济的新书,丰富“流动图书箱”的资料,如《科学养猪指南》、《高产鸡饲料》、《良种良法脐橙栽培大全》、《南方果树丰产栽培技术》等,内容包括种植、养殖等各种技术。该县还开展图书预借业务,读者根据需要列出书目,图书员根据书目提供书籍,尽量做到农业科技的书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农民的需要,增加图书的使用频率。

多年来,“流动图书箱”的循环送书服务,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致富能人和“农技二传手”,流动图书箱也成了该县农民科技致富的“金钥匙”。他们从市场需求出发,汲取书海中大量实用科技知识的营养,大胆进行种养革新。鹅公镇坪光村青年郭慧华,早在1989年就是“流动图书箱”的痴迷读者,他重点借阅种养科技书籍,精心开展实践,在一亩多的水面养鱼几千尾,每年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他的果树长势良好,柑、橙丰收喜人,成为当地依靠科技图书致富的能人。老城镇老城村农民有养生猪的传统,县图书馆的流动图书箱根据村民的爱好,专门提供生猪养殖图书,如《养猪三百问》、《生猪的疾病与预防》等。如今,该村年出栏生猪3万多头,年获利600多万元,人均增收8000多元,生猪养殖成了该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流动图书还激起了群众求知的欲望,读书学技已成为定南县山区群众的新时尚,由此出现了历市镇井坑村脐橙专业村、天九镇东山村苗木专业村、老城镇老城村生猪专业村等13个专业村。此外,“流动图书箱”还开阔了农民朋友的视野,改变了陈旧落后的农村习俗,使农村一些旧习俗、歪风邪气得到遏制,文明新事不断涌现,呈现出新时代文明祥和、繁荣稳定的新面貌。

干部群众的“连心桥”

“书箱流动二十载,为民解渴为民忙”,这是当地群众对流动图书箱的评价,也是群众对文化人员的至高评价。不论是县图书馆还是乡镇文化站,他们20余年如一日把送书下乡服务上门当成自身的工作职责,保证了农村书籍的长期流动传播,满腔热情地充当起基层群众的文化使者,树立了文明清廉、务实为民的文化工作者新形象。鹅公镇早禾村村民魏裕华,1986年已种植脐橙、温柑10多亩,但欠缺该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当他得知村图书室里有县里的“流动图书箱”后,便经常到图书室,寻找柑桔、脐橙方面的科技书。有一次,他种植的脐橙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而使他手足无措,县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跑到赣州市新华书店为他找到相关图书,并在第二天送到他家中。一本图书价格虽然才值十几元钱,但帮他解决了脐橙管理方面的诸多难题,闯过了病虫害的难关。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农民朋友深有体会地说,看到“流动图书箱”就备感亲切,它犹如一座架在党和政府与我们农民之间的“连心桥”。

据不完全统计,22年来,定南县图书馆采用“流动图书箱”的方法,免费为农民读者借阅图书20万册次以上,服务农村读者30多万人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