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青岛港集团公司西港分公司副经理徐万年,想听听这位获得过山东省“农民工之星”、“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的先进人物谈谈他的奋斗史,谁知,他的开场白竟是:“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
来自沂蒙老区的农民工
1990年,徐万年从沂蒙革命老区来到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是青岛港的优良作风,是青岛港的“魂”。徐万年说,正是这个“魂”,使他成功实现了“由挣钱吃饭向扎根海港、由短期务工向爱岗敬业、由普通打工者向产业工人”的三个根本性转变。徐万年干装卸工时是个敢于拼命的硬汉,苦活累活抢干在前;当装卸班班长、副队长和副经理时,又能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勇于钻研,敢于创新。他以一颗强烈的爱港心,对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尤其对各种货种的安全操作进行提炼加工,迄今已形成1.8万字非常宝贵、实用的港口高效安全操作宝典。同时在总结完善中大胆创新,用超常规的工作思维,革新生产管理、服务等方式方法,创出“叉缆顺靠法”、“并垛堆码”、“钟摆式作业”等先进的工作法,创出以西港公司一个码头的能力干出了10个码头的业绩,缔造出1>10的奇迹。
革新迷用科技升值港口资源
青岛港的工人师傅们说,徐万年是个革新迷,他通过不断创新,用科学技术来升值西港资源。他带领装卸工艺和工属具革新小组,密切围绕现场生产作业实际,针对新的货种、新的环境、新的作业要求,积极组织技术革新,优化作业流程,不断突破安全、质量和效率“瓶颈”。坚持课题小组每月召开例会,以“立足实际需要,定期分析,客观评价,制定措施,重点攻关,持续改进”这一不懈创新法,在公司生产系统形成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徐万年认为:认真做事只是把事做对,而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他手里经常攥个小本子,现场只要灵感闪现或职工提出什么建议,他就立即记录下来,目前已记录了超过500多条点子。2008年,他带领技术人员开展了“铸管多用途吊具”的研制,铸管装船的平均效率提高2倍,耗电量降低50%,年可节电8.7万度,节约成本6.9万元,该项目填补了集团此项工属具的空白。
续写1>10的新传奇
2007年4月2日,徐万年被集团任命为西港公司生产副经理,由装卸队副队长一下子转变成生产副经理,他能胜任这份工作吗?首席船舶调度员李大勇有点疑问。作为西港公司的船舶调度,李大勇对西港公司的实际有很深刻的认识。西港公司吞吐量在逐年提高,但是只有740余米的码头岸线和两个半泊位,二者矛盾日益突出。作为生产副经理,如何在有限的码头资源条件下,对船舶靠泊、机械、堆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成为徐万年面临的最大考验。
为了尽快熟悉这套业务,徐万年经常和李大勇进行研究、摸索。每天除了必开的会议,剩余的时间只能在现场作业线上看到徐万年的身影。6月的一天,码头上密排着四条作业船舶。边走边思索的徐万年看到了74区头上近20米的余地。一直以来,这块余地让西港公司感到无奈,因为有相邻公司的场地围网,机械没法通过,只能靠泊那些不需要门机装卸的小船,这20米岸线的利用率极低。在余地站立了一会儿,徐万年转身顺着岸线往回走,一连走了几个来回。李大勇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哪知,第二天一大早,顶着熊猫眼的徐万年就兴奋地告诉李大勇这20米有办法解决了。原来为这件事,徐万年特地带人拿着米尺对码头岸线进行测量,而且思考了整整一夜。他的办法是,先让机械将船舶靠74区头上的舱干出来,然后,将船向码头深处“刀把子”方向平移20米,这样就可以在73与74泊位之间靠一条5千吨级的五金船。这相当于延长了20米码头岸线,还可充分利用机械,真正做到“泊位利用无间隙”,可谓一举三得。
在用心钻研下,徐万年又先后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而且在他的科学安排、合理调配下,公司先后创出多项集团纪录和海区纪录。徐万年和他的战友们,续写着1>10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