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实践创新中培养人才

2008-10-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范葳 本报记者 夏斐 我有话说

7月10日,全球规模最大的学生科技大赛――微软“创新杯”2008全球大赛在巴黎落幕,华中科技大学联创团队的刘岩获得IT挑战项目全球第三名,潘婧、刘洋、金浩健、严舟组成的PaladinTeam在软件设计项目及王嘉辉在IT挑战项目上也闯进前六名。此前,该团队已连续两届获得该赛事软件设计中国区总冠军,其队员陈志峰更是夺得该

赛事2007年IT项目全球冠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说:“要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首先要从创新人才培养做起。近年来,我校学生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和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发展方针,积极投身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联创团队就是在我校浓厚的创新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生创新团队的典型。”

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适时根据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思路,是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的优良传统。早在改革开放前夕,该校就提出了“走综合化发展之路”、“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等办学思想,提出了“第二课堂”概念,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人才培养延伸到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作出了有益探索,引领了潮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校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高校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大旗,着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90年代后期,又提出了“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的阵地由教学、科研环节拓展到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十一五”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承既往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和“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办学方针,该校学生工作积极参与构建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主体、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分层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强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采取普遍或个性化的举措,开展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让最大众的学生、最优秀的学生和面临各种困难的学生各得其所,拥有各自最好的发展平台。

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华中科技大学积极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新载体,通过大力实施“党旗领航工程”,全面推进“支部建在班上”,定期举办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等举措,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我为党旗添光彩”是该校“党旗领航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决定每年下拨约20万元的专项经费,在全校实施以“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等为主要内容的“党旗领航工程”。该活动开展以来,已成为该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加速器”和对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动力。

“早日站在党旗下”实行以“早引导、早联系、早衔接、早培养”为核心的“四早”工作制度,很好地增强了党组织对学生的吸引力。近两年,新生入学教育结束后,90%以上的新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去年有622名本科一、二年级学生被发展为预备党员。截至今年6月,该校本科生党员比例达到20.28%,毕业生中党员比例达39.9%。

全面推进“支部建在班上”这一学生党建传统,则进一步夯实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组织基础。3年来,该校在校学生党员总人数分别按15.7%、36.6%、39%的比例增长;目前在校学生党员达1.46万人,71.6%的本科班级建立了党支部,本科三年级以上班级基本上都建立了党支部。“支部建在班上”增强了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成为该校的一个成功经验,在全国高校获得积极推广。

该校还每年定期举办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定位为培养未来的政治精英,每期选拔、培训200名学员,为期半年。学校邀请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开设讲座,并开展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政治理论、组织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训班为学生党建工作培养了大批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党员干部,也让他们成为党外青年积极分子的引路人和广大学生的贴心人。培训班目前已开展五期。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

对着轮椅说“前进”,轮椅就乖乖向前;对着轮椅说“上楼”,轮椅就卖力地爬楼梯……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的3名学生设计的“聪明”轮椅――“残疾人助理”,将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这一发明,在9月10日揭晓的2008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本次大赛,来自该中心的另3支队伍也获得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

该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说,与联创团队一样,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是该校学生培养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全力投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果。他介绍,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和大学生学术科技节为主体、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重点、以各类高水平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关键的“三层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各类大学生创新基地或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Dian团队也是这批基地或团队的“形象大使”。该团队由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刘玉教授发起成立并指导,团队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培养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为目标,每年吸引近100名学生参加。团队每年都有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经费也由2002年的3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150多万元。在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团队荣获了一项特等奖。

近年来,该校每年投入经费240多万元,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目前,已建起2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15个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每年有50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国家经费支持,100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学校经费支持。除“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外,其中“三个两百工程”中的“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和“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也开展得风风火火。前者每年从保送生、全国奥赛获奖者和高考成绩特别拔尖的学生中选拔200名学生进行训练,力争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学术大师”。后者每年从大学生创业积极分子中选拔200人进行训练,力争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工商巨子”。该活动已坚持3年多,深受学生欢迎。

仅2006年以来,该校学生在全国以至全球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的大奖还有:以总分全国第七、湖北省第一的成绩夺得第十届“挑战杯”竞赛“优胜杯”,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金奖,在IEEE国际未来能源挑战赛中获得全球第二名,在2007年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2008年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中勇夺一金两银。两年来,该校本科生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8篇,参加国际、国家级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29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还有数以千计的本科生直接参与到了老师的科研课题中。

以主题实践为课堂,升华大学生责任教育

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的同时,华中科技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责任教育。该校校长李培根经常强调:作为一所国内知名重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坚持把责任作为学校服务社会、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基石,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传承创新中,该校构建起了“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责任教育”、“通过人文教育蕴含责任教育”、“利用主题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教育”的全方位的责任教育体系。其中“主题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教育”更成为该校责任教育的新亮点――“为烈士寻亲”“衣援西部”“公德长征”活动在全国高校及社会各界都引起了热烈反响。

2006年初,在该校的组织下,172名大学生开始利用寒假时间“为烈士寻亲”。他们走遍8县市、100多个村庄,累计行程万余里,为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的5位湖北籍烈士寻找到了亲属。此后,大学生志愿者们更将“寻亲”范围扩大到了全国17个省市,又成功为25位烈士找到了亲人。2007年1月,学校进一步成立了“大学生红色寻访基地”,开始定期组织大学生寻访革命烈士亲属、红色遗址遗迹和先进人物事迹等,让他们在寻访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基地成立以后,大学生们又为赤壁市羊楼洞烈士墓群中的13位烈士找到亲属。今年暑假,该校奔赴各地的各类红色寻访队伍达30多支。大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教育着自己,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流价值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