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孔子也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民无信不立”。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信”是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
《信任的道德基础》一书对信任的道德基础做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信任的道德基础不是经验性的。一般人们认为,信任他人是因为非常了解他人。而此书论证的结论则是,人们能够而且应该信任陌生人,对陌生人的信任才是道德主义的信任。
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应是基于人类对一些基本道德价值的认同。他们不一定相互熟悉,也不一定在政治和宗教上观念一致,但在某些基本的层面上,都接受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普遍地联结着,这种联结使人与人之间必须有合作,人们相互之间都承担着义务。而人们通常讨论的以互相熟悉为特征的信任基础是经验性的,这种信任的概念过于狭窄。
信任的真正的道德基础应该不是基于经验的。建立在真正道德基础上的信任是对陌生人的信任,并相信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信任陌生人就意味着接受他们进入我们的“道德共同体”。陌生人也许看上去与我们有所不同,他们可以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宗教。普遍信任对不同于自己的人更为宽容。事实上,人类社会有一种共同文化,来作为陌生人互相信任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信任真正的道德基础。信任不再是对于参与者,或对于他们所属的群体的功能性问题,而是对于广阔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的功能性问题。
所以我们认为,新的道德观念应该对信任的非经验性的、非内部的信任在社会上给予大力提倡,这才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因素。在今天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使命下,我们有必要澄清信任的道德基础,有必要肃清经验的、内部的、排他的信任道德基础,建立起新的信任道德基础。这个道德基础认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是被普遍地联结着,这种联结使人与人之间必须有合作。而这种共同联结的基础是对人的美好本性的设定。我们相互之间都承担着义务。只有在这种道德基础上建立起的信任感,才会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地位和促进我国各项建设的顺利发展。它不仅有助于我国社会信任的建立,而且有助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事实证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信任的道德基础上的。
人们为什么会因为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而得出结论认为我国的社会信任出现了危机呢?这是人们对信任问题本身的理解出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