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建构主义,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强调,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应用在教学上,就是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它对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主体教育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其教学思想的创新点在于: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述,它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在问题的实际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二、学习是学习者以原有认识结构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发展认知水平,并使认知结构重组。三、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自己的假设。因此,教师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填灌”。四、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也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展开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一是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二是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三是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定能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教师自主性的过程,因为教师自主会影响学生自主。但是,自主学习绝对不是一种没有教师的学习,恰恰相反,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一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二是通过创造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三是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并对其过程进行指导等。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自主学习呢?一是要把握自主的层次。自主的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的多少以及我们期望学生承担责任的程度。在外语课堂上,教师应当训练学生逐渐地获得自主,教师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对话,在对话中学生可以重新组织他们现有的知识。二是要设置任务与活动。英语课堂上设置任务的目的是促进语言学习。所以课堂活动常常作为完成任务或进行练习的手段。设计的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作决定的选择,并使他们能够共同担负学习责任以及独立或合作进行学习。教师应当经常性地评估在什么程度上学生可以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什么程度上学生可以独立展开活动。三是要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教师应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及时更新、开发教学资源。可将教案、讲义放到网络上,以便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获取最新的知识。
自主学习为外语学习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民主与自由,但是教师和课堂英语教学在学习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创造学习的语境,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学习者亦需转变观念认清自己的身份,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作为教师,应充分重视自主学习的实质内涵,按照外语学科的特点,以外语交际能力和外语学习的社会性为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培养跨世纪的外语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