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品与画品共修

2008-10-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通讯员 李静 我有话说

北宋大学问家李觏写到:“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在广西艺术学院,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山水画写生课,就是在院长黄格胜教授的带领下,实现学生人品与画品共修共长。

画风的像与不像

秋高气爽硕果丰,落笔溢彩翰墨浓。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记者站在黄格胜的《

晋祠周柏》前,但见水墨淋漓,近景的郁郁葱葱,中景的险山奇石,远景的云缠雾绕,一层一个境界,一层一道风景,给人以大气、厚实、雄伟、壮阔的感觉。

一转身,却看到了一幅与之风格相像但又不像的作品《雨伏秋山野池幽》。同样运用完整的构图法,但淡墨之中却灵动飘逸,温润疏淡而物象万千。

《雨伏秋山野池幽》的作者钟涛是黄格胜的研究生,其画风被喻为“与导师既像又不像”。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学问。黄格胜独创的山水画线描手法,帮助学生在临摹阶段找到了一种画广西山水的画法,运用本土的语言,画出漓江的神韵、吊脚楼的风骨、恬美的田园诗意象。但是,在黄格胜看来,随着学生的画法、技巧越来越熟练,更应跳出共性,张扬个性。因此,光临摹还不行,必须重在写生。艺术当随时代,作画也必须融入现代元素。深谙此意的钟涛,将古典意境与当代符号相结合,如今已在业界小有名气,先后有作品获各类大奖。

思想是画作的核心

“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才重要,怎么画好更重要。”这是黄格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心里,如何选景、如何构图、如何造型、如何改造对象,这些才是画作的核心。然而,就是这些被称为核心的“机密”,黄格胜却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学生。

又是一节鉴赏课。黄格胜拿出了自己的新画作《嵩阳书院》,他指着近景告诉学生:“这运用了挪移法将两株不在同一院落的柏树移到同一个平面上,然后使用长线和短线相结合的皴法来表现将军柏的历史沧桑感和造物主的神奇。”

一会儿,他又拿出学生刘启谋的画作,同样是表现嵩阳书院的将军柏,但刘启谋却只画其中一棵柏树,并且不画任何背景,只是于空白处题诗一首。黄格胜对此大加赞赏:画面干净单纯,同时以诗来配画,使得画里画外都有故事。

肯定优点的同时,黄格胜不避讳自己画作的“险”:由于不小心,原本在路边的石碑跑到了路中间,后来灵机一动石碑加上底座才放低了水平线。其实,无论是整体的创作构思,还是细节的灵机一动,都是思想的积淀、经验的积累、时间的磨砺。

对比、分析、改进,两个小时过去,一节鉴赏课才在意犹未尽中结束。黄格胜说:“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也从学生中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的新思维、新知识都是我所缺乏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过程。”

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今年暑假,黄格胜和他的研究生一行从区内的元宝山,爬到区外的恒山、嵩山、太行山和黄山。游走山水,看似浪漫,实则充满了艰辛。夏日炎炎,攀登嵩山的最高峰少室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减轻行囊,他们每人只带了一瓶水、两张饼和几个西红柿,这一爬就爬了四个小时,更不要说之后站立弯腰作画的辛苦了。正是在一次次爬山涉水、一次次风餐露宿、一次次挥毫作画中,黄格胜身体力行告诉学生:“你选择了艺术,同时也得选择辛苦。”

爱,就是身教重于言传!黄格胜对自己说:“既然做了老师,就要倾注全部的爱,让你的学生不后悔做你的学生。”“人既要让自己感到幸福,也要让别人从你的幸福中得到幸福。”2002级研究生王学峰告诉记者,一次,黄格胜带着学生到张家界写生,早上他一一敲门把学生们叫醒时,大家才发现,老师早早就起来了,并且已经作好了一幅画。从此,学生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辛苦并幸福着:每次举办师生画展,大家都有新的作品呈现,每次都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幸福。

“亲爱精诚”,这是徐悲鸿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以爱立校,育人的目标不仅仅传授艺术的技巧,而重要的是传授做人之道”,如今已为人师的王学峰,在实践中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他对记者说:“这其实是广西艺术学院所有教师的共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