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Hcy是高血压患者中风的大帮凶

2008-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葛宗渔 我有话说

本期关注高血压

因为高血压一般没有症状,所以很多人对于疾病变得无动于衷。有专家建议采取措施促进健康的一个关键就是让家庭成员也参与进来,鼓励他们的亲人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监控血压值。督促、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才能实现患者血压持续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最终达到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的目的。你知道你的健康数值吗

同型半胱氨酸,简称Hcy,是蛋氨酸在人体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它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就会损伤小血管内皮细胞,加重凝血过程,造成血栓,给小血管密集的大脑带来致命的威胁。近来的医学研究证实,Hcy升高与脑卒中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

2005年,中华医学会出台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把高Hcy血症列为引发脑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的首位,同时指出:“国内有关Hcy与脑卒中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目前可查资料不多,尚需进一步研究。”

日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公布了历时12年的合作研究成果。这一研究从1995年至2006年,对39165人组成的研究队列进行了平均6年以上的前瞻性追踪,探讨Hcy升高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以及Hcy升高和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交互影响。

研究表明,单独存在高血压或高Hcy血症的患者,脑卒中死亡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人群的3倍和4倍,而血压与高Hcy血症同时升高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至12倍。该结果证实在中国人群中,当高血压合并Hcy升高时,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更为明显。显然,Hcy升高是高血压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帮凶,应当给予格外的关注。

研究资料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中,大约75%伴有Hcy升高(每升血浆Hcy超过10微摩尔),或称为高Hcy血症。其中女性高血压患者的60%存在Hcy升高,而男性则高达91%。专家认为:应当把Hcy升高视为我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Hcy与高血压在导致脑卒中事件上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对这二者的同时控制是有效防控我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措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指出,降低Hcy最安全有效的途径是补充叶酸。2007年6月份,中美科学家在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联合发表论文《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疗效的荟萃分析》指出:补充叶酸能够使Hcy下降超过20%,进而使脑卒中风险显著下降25%。因此对于伴有Hcy升高的高血压病人,需同时考虑控制血压和Hcy水平,单独降压对于病人所带来的获益是不充分的。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刘力生指出,我国目前脑卒中年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年发病率约50/10万人,两者之比为5:1。因此,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考虑到中国高血压人群Hcy升高具有普遍性,以及高血压和Hcy升高在导致脑卒中发生上的协同作用,有理由相信同时控制高血压与高Hcy血症可能是降低我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刘力生教授进一步指出,根据多重危险因素联合控制的理念,建议我国的卫生和药监部门对于同时控制血压和Hcy的复方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给予支持,以提高高血压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排列在我国首位死因的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得以降低。

一项最新的国际高血压调查――“你知道你的健康数值吗?”结果显示,全世界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估计有4.24亿人)不知道健康血压的标准。在了解血压值的人中,三个人中有一个人称,血压没有得到控制而且也没采取措施去控制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大多数成年人表示知道健康人的正常血压值,受访的5个成年人中有一个人认为血压过高,有患心脏病的风险。通过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高血压可以得到控制。但是目前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率很低,目前仅有16%的成年人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尽管很多人关注高血压和心脏病,但他们不采取药物治疗或试图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患病的风险。近20%的人称,他们不注意饮食,近1/3超过40岁的中国成年人每周的运动时间不到20分钟。该调查得到世界高血压联盟和诺华公司共同赞助,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公众调查,旨在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的成年人对包括血压、血糖和血脂数值在内的心脏健康的认知程度。

据介绍,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尽管早期缺乏症状,但每天血压过高,会给身体带来损害,长久的高血压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肾功能衰竭等。据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15亿人(25岁以上成年人的1/3)患有高血压。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中国每年新增加高血压病患1000万人,估计2006年高血压人数已达2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最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是导致居民死亡的头号杀手。(宋欣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