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新瑰宝

2008-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殷泓 我有话说

本报成都10月19日电(记者殷泓)由中宣部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今天在成都闭幕。论坛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与会同志认为,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在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搏斗中迸发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深深植根于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来自于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新的丰碑。

与会同志认为,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战胜艰难险阻具有重大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定要倍加珍惜用生命和热血浇灌出来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的过程,成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与会同志认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要广泛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的主题宣传教育,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宣传之中,贯穿到学校思想品德课及相关教育教学之中,贯穿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大力学习宣传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积极创作生产反映抗震救灾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深化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和阐释,使之更好地融入人们心灵深处。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贵在知行统一。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联系各条战线的工作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求成效,引导人们自觉做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把抗震救灾精神真正落实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上。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刘奇葆、刘永治、李卫红、徐惟诚、胡悦、励小捷、何事忠、李春城、卢雍政、张书林、杨河、史宗恺、颜晓峰、谭力、王义、王伟、葛晨虹、周景祥、王斌、陈光标、王洪发等21位同志作了发言。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作总结讲话。抗震救灾英模蒋敏宣读了《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宣言》。部分中央部委和地方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副省级城市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抗震救灾英模、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了论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