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文化创新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008-10-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精神需求就是人们在精神方面的强烈渴望,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对理
想信念的执着,等等。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一样,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较高层次的需求。但精神需求以物质需求为基础,以物质需求的满足为前提,并依赖于社会的制度和文化条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精神生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并逐渐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总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热切呼唤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精神生活的富裕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人们开始注重“吃得健康、穿得美观、住得舒适”。但应该看到,我国文化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相适应。如文化发展和文化资源分配存在着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还存在着某些偏差,等等。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伴随着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与社会发展同步伐、相协调,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政治领域中杂音、噪音时有出现,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一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等等。不仅如此,由于社会生活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各种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人们的精神困惑也空前增多。由于社会生活中阴暗面和一些丑恶现象的存在,由于对急剧的社会调整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难以适应,由于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些人对现实感到失望,使神秘主义和有神论思潮在社会上有所蔓延。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我们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倡导科学精神的任务更加艰巨。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要由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来占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要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领人们的精神追求。

必须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课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不但有了更加充裕的闲暇时间发展自己的多方面才能和兴趣爱好,而且也有了文化娱乐的新领域和精神文化的新需求。然而,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科技的进步也并不意味着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东西自动消亡。在物质生活丰裕、科学文化繁荣的条件下,有些人仍然陷入精神空虚甚至颓废的状态。社会的急速变化、人际情感的隔膜淡漠、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念的混杂、形形色色的社会信息的涌流,使许多人陷入选择的困境,迷惘、焦虑、浮躁,精神信仰找不到归宿。

还要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各种思想理论相互激荡,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西方国家大力推销其奉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鼓吹文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散布西方式的人权、民主、自由观念,使一些人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念发生动摇。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广泛运用,西方国家文化产品的娱乐性、观赏性、知识性大大增强,在一定时期很有市场,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只有不断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们必须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人民追求的文化,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文化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对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文化境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要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变化,结合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切实解决好人们的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获得鲜活的素材,保持旺盛的活力。要敏锐把握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深刻体验社会前进的准确信号,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要根据实践的要求,审视我们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内容和形式、体制和机制、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开展文化创新。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取向,把服务群众作为价值目标,坚持文化创新为了人民,文化创新依靠人民,文化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创新成果的标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精神需求的变化。文化工作者要善于从火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中汲取营养,力求创造出最好的文化产品,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文化创新要着力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活力。提高文化发展活力,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努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关键。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科学设置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要以文化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建立健全导向正确、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杠杆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经营结构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政策、市场、人才、评估等保障体系和配套措施。要大力发展文化企业并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的层次。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要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文化产品更加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不断创造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要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总结群众的丰富创造,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的有益经验,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新形式,不断创造社会广泛接受的文化新方法。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力推动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改进和提高文化表现形式。

文化创新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充分尊重和尽量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使所有公民都能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在“文化产品”上各取所需。要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高度重视农村和城市基层文化建设。在整个文化建设中,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群众,根据群众的要求来改进服务,通过文化设施的共享共用来改进服务,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必将使我国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执笔:颜晓峰王玉周孙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