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工党中央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日前在山东省青州市举行。本届论坛以“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围绕生态文明的体制建设、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关系、促进生态健康的科学方法、产业发展的生态转型途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系统方法以及抗震救灾的生态健康等议题开展学术交流。全
桑国卫认为,生态健康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健康,不仅包括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包括人居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代谢环境的健康,以及产业、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健康形势日益严峻。维护生态健康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生态健康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态健康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过去片面强调GDP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口日益增长和城市化对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生态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桑国卫建议,要树立生态健康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要转变发展方式,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要从根本上树立生态健康理念,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导社会经济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在党政领导和政府绩效考核中,约束性的节能减排指标应优先于GDP预期增长指标,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实行地方政府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强化各级政府的可持续发展责任。
其次要鼓励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关键在于解决好环境资源的紧张状况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诸如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污染治理等环保科技的研究,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第三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投入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政策,推动生态建设。需要研究建立一个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政府、企业、社会各负其责的投入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的引导性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来。加紧研究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四要加强区域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实行生态扶贫。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和环境功能区,不同功能区实施不同的产业准入、环保准入、投资调节、财税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农村和山区社会经济发展,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在农村贫困地区,在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支配下,极易走上通过牺牲资源和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子。因此要引导贫困地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发展,实行生态扶贫。
第五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人口控制不放松。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实现“十一五”人口总量控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