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释活力
“国家财政收入,1978年只有1132亿元,去年已经超过5万亿元,今年预计超过6万亿元。中国财政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教授高培勇感慨地说。
改革开放以来,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我国财政体制于1980年、1985年和1994年进行了三次较大调整。据
尤其是过去6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财政收入增长迅速。2002年中国财政收入不足两万亿元,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再到今年前9个月财政收入累计近49000亿元,中国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令世界刮目。
专家指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和企业效益的不断好转,是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财政收入的增长,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维护改革发展的大局,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生财政得民心
国家财力的增强,意味着经济形势的向好,意味着国家更有实力来解决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为11142.9亿元,年均递增15.6%。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5800多亿元。近年来,财政支农措施之多、力度之大,农民受惠之实、满意程度之高,是多年来少有的。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2006年增长86.8%。旨在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2006年增加395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说,2006年至2010年,不包括教师工资增长因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5年间将累计新增教育经费2182亿元。仅2006年,这项改革就惠及15万所农村中小学校、5200多万名中小学生。仅免杂费一项,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180元;享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生,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210元,初中生320元;贫困寄宿生还得到生活补助,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达460元、初中生达570元。
专家指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着重保障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立足我国国情,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民生财政得民心。
财政调控显威力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这意味着财政宏观调控拥有更大空间。
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风云突变。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不断健全完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深,为克服通货紧缩的问题,中央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到2002年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扩大了需求,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回升。
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明显过热迹象。根据新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体现出“有保有控”的特点,这对抑制经济过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专家们分析指出,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我国充分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转移支付、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们不仅有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而且也有了治理通货紧缩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