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汉南农业模式”扬名全国的武汉市汉南区,如今又在积极探索实践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8月,武汉市委、市政府批准汉南在全市率先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成为武汉进行“两型社会”改革试验以来首个获批的城区改革试验方案。
2004年,汉南出台全省首个城乡一体化空
汉南区区长曹裕江说: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街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因素而摈弃落后的东西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我们要让汉南农村与城市都美好。
循环农业转变农民增收方式
汉南区“纱帽山”、“邓丰”牌瓜果菜特别鲜嫩、津甜,很受市民青睐。农民们“解密”:这都是因为猪粪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沼渣成了地里的“当家肥”。
坛山公司是汉南的养猪大户,年出栏生猪10多万头,占全区近一半。去年,公司引进欧盟技术,建成2口3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发电。发电后的沼液、沼渣直接成为农业基地的“当家肥”。
近几年,循环理念已深入汉南农业各个环节,沼气发电、秸秆种菌、混合养殖等农业生产新方式在汉南得到普遍应用,有效实现了物质在农业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已形成几个模式。
“农作物秸秆―饲料―养猪―农家肥―蔬菜水果”模式。全区3万亩甜玉米收获之后,秸秆加工成猪饲料;1个万头猪场供应2500亩土地的肥料。
“猪―沼―菜”、“猪―沼―渔”、“猪―沼―电”模式。全区养猪专业户80%以上配套了沼气池,形成了“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种菜不买肥、产品无污染”的生态循环格局。
“秸秆还田、秸秆种食用菌”模式。全区累计秸秆还田面积30万亩,相当于每年节约氮肥2000吨、磷肥750吨、钾肥3000吨。
汉南循环农业在绿色环保的同时,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个万头猪场占地80亩,年产值700万到900万元,亩均纯收入1.5万元左右;名特水产品养殖亩产出都在5000元以上,其中网箱养鳝纯收入每亩1.5万元以上;低洼田养蟹每亩纯收入3000元,是种稻的10多倍;鲜食玉米套种毛豆等经济作物,每亩纯收入1600元以上。
目前,汉南农业正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转变,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财政普惠转变农村公共服务方式
在汉南区乌金农场乌金山社区成立一周年农民歌手唱卡拉OK比赛中,89岁高龄的张仁元老人不停地为歌手鼓掌,有时还跟着歌手唱两句。他说:“我快90岁了,每个月还能拿到820元的生活费,现在真是衣食无忧了。”
乌金山社区是汉南首个农民社区。社区成立后,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和标准开始与城市社区接轨。目前,全社区居民人数达2000多,文化娱乐中心、医院、学校、菜场等设施都已兴建或升级完善;劳动统筹、医保、低保面达100%,孤寡老人全部实行了集中供养。
近年来,汉南逐步扩大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着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仅今年就投资近3亿元用于道路、集贸市场、医院、公园等设施的升级改造及街道立面整治。区财政还拿出1亿多元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90%以上的农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全市第一;全区农村低保覆盖面也为全市第一;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率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每年专业培训下岗职工1000多人次,并新增就业岗位1500多个。
“腾笼换鸟”转变工业园区发展方式
近日,武汉顺威电器有限公司乔迁汉南区机电工业园,并正式投入生产运营。
据汉南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汉南与武汉汽车城一路之隔,京珠和沪蓉高速在距汉南3公里处交汇、汉洪高速纵贯全境,境内长江江岸近百余里。发挥这些独特的交通及区位优势,近两年,汉南着力构建并加快“一区”(汉南经济开发区)、“五园”(湘口工业园、乌金工业园、邓南工业园、幸福工业园、美国新都市工业城)建设,以汽车零配件为主的机电产业是汉南现代工业的主要支撑,兴建华中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基地。目前,来自国内外的近100家机电企业入园,汉南将逐步成为武汉车城零部件主要供应基地。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来汉南“排队”入驻。为防止“遍地开花”,汉南对入园区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凡市场效益不好、科技含量不高、生产能力不强的企业将通过市场化运作“淘汰”出园区。年内,园区内将对另外5家此类企业实行“腾笼换鸟”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