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晖走了20多年的下乡路,这条路上走着的不仅仅是她一个人。在她的影响和鼓动下,全家人都加入了她的队伍。这个由一名教授、一名研究员、一名博士生和一名硕士生组成的帮扶农民的“家庭团队”,为农民排忧解难、谋取致富之道一直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
矛盾:家庭和事业选择什么
澧县农民王先荣和湖南农大的学生韩艳婷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和蔼心细、关怀备至的“石妈妈”。对比他们,石雪晖的女儿姚磊忍不住抱怨道,我小时候就被妈妈“冷落”了。
“我确实很少管姚磊,我对她的关心太少,亏欠她很多……”这是石雪晖接受采访时对女儿发自内心的歉疚。1981年,留校任教的石雪晖忙于教学,脱不开身,只好把不满两岁的女儿送到益阳市千山红农场的大姨家中。有一天,女儿全身长满了水痘,她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可是哭喊没有用,远在百里之外的妈妈正潜心埋头于教学。当她来接女儿回家时,女儿直愣愣望着她,已经记不起眼前就是日思夜想的妈妈了。女儿长到4岁,再次被妈妈送到了大姨家。原来石雪晖要去西南农业大学(原西南农学院)进修日语,这一学就是一年多。1987年,石雪晖公派到日本留学一年,年幼的女儿和体弱多病的奶奶全靠同样忙碌的爱人照顾。
说起石雪晖的忙碌,曾任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所长的爱人姚元干意见很大:“我工作忙,她比我还忙。清早出门深夜才回,家里没人管,大堆家务也没人做。”姚研究员可不指望下班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他,通常迎接他的是黑漆漆的房子。“吃不上她做的饭就算了,有的时候,我做好了饭菜还不能和她一起吃。她下乡或有事时8、9点空着肚子回来是常事。”
石雪晖也很矛盾,她不是不顾家,是要做的事情太多。教学、科研、下乡服务农民……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她惦记着哪个学生生病了,课题中哪里还有疏漏,什么时候去果树出问题的农民家看看。家里的事情,不着急的就先缓一缓吧。这一缓,就是好多年。
转折:20年行动感染全家
看着她从1989年义务下乡起,常年如一日的执行着她服务“三农”的“个人计划”,石雪晖的家人心动了,是什么让她如此痴迷地往农村跑,让她为培养下一代农业科技人员呕心沥血?石雪晖仿佛看出了家人的心思,不失时机地提出:我们一起下乡看看吧!
于是,姚研究员与石雪晖一起来到了湖南省吉首市河溪镇张排村。来到村里的石雪晖直奔葡萄园,看了树苗情况后就地在果园里讲起了课。听说教授来讲课了,全村种葡萄的人都赶来了,40多人站满了整个园子。手拿着本子,听课相当认真。有的不识字的大人把家里念书的小孩也叫来了,让他们代记笔记,生怕漏掉什么。姚研究员暗暗吃惊。
休息的时候,石雪晖跟爱人说起这个村的一件事:有个叫徐祖栋的村民,屋后面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山洞,洞里面凉爽潮湿,但是洞口是被几块大石头堵着的。他琢磨着利用这个山洞种食用菌,就不用另投资金盖大棚了。然后徐祖栋的父亲带着两个儿子,用最简单的工具――锄头、簸箕开始“愚公移山”。石雪晖对老伴说,农民为改变贫穷的面貌做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我们搞农业科技的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当然就是尽自己的力量,传授科技知识,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早日致富!姚研究员建议将徐祖栋请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石雪晖采纳了老伴的建议,将徐祖栋请到了学校,还想办法免收了他的培训费与住宿费。徐祖栋刻苦学习,学成回家后在山洞里种起了食用菌。
统一:齐心协力为三农
从不理解石雪晖不顾家庭往外跑,到主动承担家务并与她一道帮扶农民,年近六旬的姚元干与石雪晖站在了一条战线上。
姚研究员主动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洗衣服、收拾房子,他甘当“家庭主男”。每天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等着石雪晖回家。一次,石雪晖忙到9点钟才匆忙往家赶。夜色中,路口上有个黑影在那里翘盼,她走近了一看,是爱人做好了饭菜在等着她。她问,你不饿吗?“饿了就吃几口菜。”姚研究员回答说。
姚研究员先后与石雪晖去过浏阳、望城、澧县、沅江、邵东等地,利用自己在蔬果方面的专业技术给当地农民解答疑问,指导种植。
研究生毕业的女儿姚磊和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女婿毛先柏也是这个帮扶农民团队的成员。石雪晖常常为农民编写、整理技术资料,在下乡时候散发或者讲解。但是她打字速度慢,于是女儿、女婿就承包了输入、打印的任务。
跟妈妈下乡的时候,姚磊俩口子给农民的孩子上辅导课,帮他们打牢基础知识。不仅义务上课,俩人还给孩子带去学习用品和书籍,给成绩优秀的孩子发奖学金。王先荣的孩子王拓就得过他们发的“奖学金”500元。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的女儿还免费为王先荣的葡萄酒设计了标签。王先荣说,“石教授和姚研究员给我们上技术课,让我们致富;她的女儿、女婿给我的孩子辅导文化,解决我的后顾之忧,让我们专心种葡萄。我们农民是全方位享受他们的帮助啊!”
听说石雪晖请了个耳聋的困难农民解建文给学校的教学基地做杂工,石雪晖的家人又与她一起来到解建文的家中,提着水果等看望他的家人。
一家人在石雪晖的影响下,都成为了服务三农的积极分子。姚研究员就在退位后获得了2005年湖南科技活动周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