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精神的
试验田里的“新农民”
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验田里,经常可以看到一群手拿锄头、肩背喷雾器的大学生;整地、挖沟、施肥、整枝、套袋,他们样样在行。
“寒来暑往、春种秋收”,成了这群“新农民”学习生活的生动写照。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名学生都会分到不少于30平方米的“责任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组成小组,负责管理相应“田块”。通过种、管、收全过程的参与,使他们系统掌握稻、麦、棉、油菜等四大作物种植管理的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详细的资料整理、观察记载和数据分析,以进一步研究农作物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和栽培学特性。
下地次数多了,同学们对自己的“责任田”逐渐萌发了特有的情感。他们中许多人都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习惯,每天要到地里走一走,看一看,抚摸一下亲手栽下的农作物。
目前,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有植物生产类、水产养殖类、动物生产类、果树丰产示范观光园、机电工程训练中心、食品工程训练中心等9类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现代化温室大棚群面积达7100平方米,每年接纳2万余名学生进行生产实践。与此同时,学校还与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共建20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可同时接纳8600余名学生实习。
为将实践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共有312名教师参与了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他们探索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生产实践”模式,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基础+研发训练”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基础研究甚至项目开发;“基础+创新研究”模式,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优势科研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有20%的学生在二年级就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参与创新研究,毕业前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的比例达100%。
实验室里的“科学家”
在华农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宾客经常会尝到一种特殊的啤酒――“华农嫩啤”。这种酒就是学生教学实践中的科研成果。“从麦芽到啤酒,要经过糖化、发酵、包装三步骤,大约25天即可酿成。”生物工程系的学生、“酿造师”之一的杨学林说。
目前,华中农业大学拥有作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微生物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套由研发、中试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体系。所有这些科研资源,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
“最近在实验室闯祸不少,设计错引物,多做n组重复浪费酶!”这是该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孙林啸大三时写的博客日志。这个实验室,就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他的同学一样,孙林啸在大二就进入这个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
在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空间的同时,华农构建起了完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模式,设立“神农杯”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划拨100余万元专款,以项目为载体资助学生开展研究创新活动。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科技创新网站,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论坛”和“神农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2007年,华中农业大学成为首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60所高校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研究与实践中,学校《农林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了教育部的重点资助。刚刚荣获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课题负责人高翅教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充分体现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我校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的理念,不断强化实践育人,努力培养勤奋踏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在高规格实验室里成长起来的小“科学家”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有6000余人参与了853个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其中1人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43项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挑战杯”奖,90项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学生公开发表论文411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2篇,获国家专利5项。本科生李志利领衔的“先锋舞者队”一举夺得首届武汉大学生科技创业挑战赛冠军,获创业奖金30万元。
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翘起兰花指,迈出宫廷步……在华中农业大学学生们手把手的辅导下,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的闵洪香和一帮姐妹们苦练起“凤凰三点头”等茶艺基本动作……
2007年7月23日,一支由7名华农大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驻堰河村,把调研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当地发展茶产业上。
茶学专业大三学生杨路成是学校茶艺表演队成员。下乡前,他专门整理了《茶文化学》的课堂笔记,逐字敲出了一份12页的茶艺表演讲义。“我想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平时表演的内容有机融合,整理得通俗易懂,让农民能记得住!”他说。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大学生们手把手地教会了10多位村民。对于参加培训的村民们来讲,学习茶艺不仅是多了一套发展经济的招数,还为他们带来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活方式。
服务了村民,也充实了自己。杨路成的学长、同样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师智敏,每年无偿支持10户以上贫困农户建优质果园,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他说:“华中农业大学给了我很多的实践机会!”
“实践”,是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就在金秋柑农发愁时,不管学校的工作有多忙他仍然抽出时间,深入到武汉周边农村为果农解决果树病虫害问题。华农有传统,他的导师(已故)章文才教授,八十高龄仍然坐牛车深入三峡库区,指导当地的柑橘生产。他们的行动,无疑给一代代莘莘学子树立起了榜样。
近几年,华农教学科研成果,吸引了美国夏威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30余所高校先后来校专题考察、交流基地建设。学校开放了一流的实验教学中心和实习基地,共接纳了来自日本、美国、瑞典、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国内的武汉理工大学、塔里木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本科生近万人次前来实践。
实践育人,华中农大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他们积极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正在为新农村建设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