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北京见到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她是率团来京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组织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院团汇报演出的。开完座谈会她便匆匆离京。“我们剧团要马上出发去山东巡演,我们一路演到京城,还要一路再演回去。”她说。
这是小皇后豫剧团的传统。15年来,这个省级民营职业剧团坚持走平民剧团的道
改革创新让小剧团焕发生机
小皇后豫剧团是1993年初筹建的,是一个完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省级民营职业剧团。他们打破大锅饭,全部实行以岗定责,以角色定工资的管理运作模式。用制度管理人,用情感温暖人,以事业留住人。
剧团能否生存和发展关键看的是能否把握好市场规律,看是否有好角儿。小皇后豫剧团始终把办团和办学合二而一,把完善制度提高全团演职员的专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对所有来团工作的人员,无论是骨干或是学员,力尽培育造就之责,从被观众誉为“豫剧小皇后”的第一批演员王红丽算起现在已推到第三批尖子演员了。
对主要演员和有潜质的年轻演员,剧团不惜重金下功夫培养,团长兼主演王红丽虽然取得“二度梅花奖”等称号,已经是国家一级演员,目前,还在中国戏曲学院读研究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这样,既保持了连续多年的艺术高水平,又做到演员队伍的年轻化并保持了剧团的强大活力。
服务农民苦中有乐
小皇后豫剧团立足于农村市场,服务农民。15年来,他们巡回于豫、晋、冀、鲁、皖、苏、粤等省的广大农村和基层工矿,共演出5000余场,年平均演出400余场,观众多达2000万人次以上。
“在农村演出,戏价就低于城市若干倍。城市戏价虽高,但演出场次却屈指可数,况且僧多粥少,所以从生存计,从服务计,我们必须坚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道路,为农民送好戏,演好戏。”王红丽告诉记者。
选择了服务农村,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创业”和“自力更生”。单从小皇后豫剧团每年春季巡回演出的安排上,就可以看到剧团艰苦创业的面貌。每年除夕这个家家户户庆团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日子,正是小皇后豫剧团整装待发的时刻,因为年初一就要为农民演出了。春季的台口多,而且是一天两场甚或三场的演出,每个台口三到四天,辗转奔波,接连不断,巡演行期一般四个月左右,往往是“出门一身棉,回来一身单,棉袄换成大布衫”。
一年春季,在原阳黄河岸边的一个乡村演出,狂风袭来,黄沙满天,演员一张嘴,就是满口沙土。台下上万观众尽管已成了土人,但还是纹丝不动地在看戏。观众的热情,极大地感染了演员,他们坚持着把戏演完,几个主要演员也因吸入了风沙,上呼吸道感染而打了吊针,当地乡亲们听说后,买了苹果香蕉送到后台,慰问演员。
用精品剧目赢得市场
小皇后豫剧团长年坚持优秀剧目来赢得市场和观众,已在观众中打出了品牌和影响力。
1993年,剧团建团伊始就请来著名导演余笑予排演了新编历史剧《风雨行官》,这出戏制作精良,表演出色,如今已演出了两千多场。200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剧团创作演出了反映少年英雄刘胡兰成长的新戏《铡刀下的红梅》,该剧构思新颖,生动感人,获得专家和观众好评。著名戏剧家郭汉城称这出戏成功表现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是一部描写英雄人物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我们对每一部戏都不断加工,不断提高,精益求精。”王红丽解释说。他们把演出的积蓄全部投入到艺术再生产上,特别强调保证对重点剧目的艺术投资。虽然他们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无法同国家剧团乃至大企业办的剧团相比,但他们愿以最大的努力,参与提高地方戏曲艺术品位的工作,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