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战略的不二选择
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的不均衡性决定的。
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煤炭资源的69%集中在“三西”地区(即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和云南、贵州,水能资源的77%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匮乏,用电负荷却相对集中。
这种天然的不平衡决定了,开发西部的水电和煤炭资源,将它们转化为电力送往东部电力负荷中心。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满足东部地区电力需求,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西电东送由南、中、北三大通道构成,南通道是指开发西南地区水电和云南、贵州的火电,相应建设输电工程联合向广东送电。中通道是指以三峡电力送出为龙头,将输电网络向西延伸至长江上游地区,实现川渝和华中地区共同向华东、广东送电。北通道是指在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向京津唐地区送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黄河上游水电和“三西”地区火电向华北、山东地区送电。从2001年到2010年预计总投资在5300亿元以上。
电网建设书写传奇
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细心的人会留有深刻印象:在今年初我国南方遭受的罕见暴冰雪中,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分布在崇山峻岭的输电线路,由此也可想象得出当初电网建设的施工条件是何等艰苦。
据国家电力公司有关人士介绍,电力工程建设有两难,一是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如水电站都是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里施工,建设队伍一干就是10年;而线路建设则要翻山越岭、跨江越河地流动作业。加上西电东送工程的工期一般都很紧,因此对于施工者是艰巨的任务。
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电力部门和有关省市通力合作,广大建设者奋力拼搏,西电东送各项工程在按部就班地推进。从上世纪80年代,葛上线输电工程建成投运,首次在华中、华东两大电网通过直流实现了非同步联网,到“十五”期间天广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双极建成投运,开创了我国大容量交直流输电系统混合运行的先河,到去年底贵州至广东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双极建成投运,意味着西电东送南部大通道的形成。这些标志性的电源建设工程记录了我国电力行业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不断取得突破的步伐,也展示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大自然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拉动经济东西共赢
在贵州,西电东送选择的电源点大多在西北部欠发达地区。在当地,一个4台30万千瓦发电厂的配套煤炭需求,从煤炭开采、运输、装卸以及餐饮等服务业,可解决3万―5万人的就业问题。据此测算,现有的火电项目仅配套煤炭方面就可解决当地近50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
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以来,实现了东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方面,西电东送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既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又将西部地区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和农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西电东送工程向东部地区输送了经济、高效、清洁的电力,不仅满足了东部地区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又平抑了东部省份过高的电价,而且可以减轻东部发电地区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从而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西电东送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根据规划,2010年西电东送三大通道送电规模将达到663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