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电子信息业而改变
从黑白电视到液晶电视,从“摇把子”电话到3G手机,从半导体“匣子”到精美的MP4,从闭目塞听到网络无处不在……电子信息产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家里装部电话,等于添了一大件。”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刘满堂回忆说:“1993年,作为给教师的特殊照顾,我家才装上电话,光初装费就是3000多元。”而如今,随着固定电话用户的增多,在邮局排队打长途电话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
寻呼机的出现,第一次为实现“随时随地”传信息提供可能,“有事儿呼我”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南京第一批传呼台经营者周建军说,当时寻呼机4000多元一个,当时绝对算是高消费,服务费每个月50元。但似乎很快,寻呼机便昙花一现,再也无处觅芳踪。移动通讯开始演绎真正的精彩。
“1987年11月21日,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购买模拟手机花费2万元,入网费6000元,但是手机解决了我进行贸易洽谈的急需,帮助我成为市场经济第一批受益者。”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徐峰说。随着通讯的便利性,以及资费的降低,手机用户倍增。从老板手中的“奢侈品”到普通百姓都可拥有的“必需品”,手机成为我国通信业发展惠及民生的最好见证。
手机的功能也在不断进化: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外,还能录音、拍照、摄像、打游戏、上网、炒股、听MP3、看电视节目……同时,作为电子信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彩电业也因庞大的市场需求,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从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期,涌现出长虹、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产业规模30年翻12番
统计显示,截至9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数已达9.77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793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及网民数量均居世界第一。“30年,我国电子信息业一直保持了2至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电子信息业成功实现了由点到链,由小到大,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发展。”
据IDC等国际主要咨询公司的统计资料,2007年我国境内生产的移动电话手持机占全球的48%,PC机占46%,彩电占42%,显示器占65%,程控交换机占58%,数码相机占57%,均已居全球第一。目前,产业规模位居工业行业首位,在全球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约占世界总量的30%。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相当于30年前的4717.7倍,年均增长32.2%,30年中翻了12番多;工业增加值13083亿元,相当于30年前的472倍,年均增长22.8%;利税总额3127亿元,相当于30年前的1421倍,年均增长27.4%;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到2007年的5.3%。
娄勤俭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基本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善、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居全球第二,软件业快速发展,信息化有序推进,从材料、元器件、专用设备、测试仪器到整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日益打造完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依靠大决策实现大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是最早实行市场开放、引进外资、引导国内企业走向市场的产业。自1992年起,我国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通过实施彩电、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数字电视、TD-SCDMA产业化等一批重大专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30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经历了几次重大战略转型:上世纪80年代初军转民,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上世纪90年代从单一产品制造业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新世纪以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从电子大国向电子强国的战略转型。每一次与时俱进的大决策,都为这个原本与交通、能源并列为三大瓶颈的产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解放思想是产业起步的不竭源泉,深化改革是产业发展的永恒动力,扩大开放是产业壮大的必由之路。“娄勤俭说。通过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培育了一批民族品牌的大公司走向国际舞台,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带来了产业规模的大发展。通过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造就了中国电子大国的崛起。
“联想控股2007年收入1462亿元人民币,PC年产量近2000万台,占有全球约8%的市场份额。”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表示,扩大开放,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2007年联想已迈进全球500强门槛,海尔、TCL、华为等成为国际化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