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看,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一般要经历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第一为农业支持工业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一国工业化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是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这种战略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密不可分。新中国刚一成立,就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迫使我们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强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在当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农村集中资源支持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为工业提供积累,便成为唯一的选择。长期以来,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倾斜政策延续时间过长,也使得“三农”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凸显。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使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被排除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造成了今天工农业发展和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反哺农业已刻不容缓。
1、工业反哺农业是社会平稳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反哺农业、扶持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农业萎缩、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
2、工业反哺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必然不断增长。而受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的严重制约,农产品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为确保粮食安全,就需对农业实行强力反哺,不断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
3、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社会公平,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要求。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长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
此外,现实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有能力支持农业。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人均GDP达700-1500美元以后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2000-2005 年,我国GDP 由89404 亿元增长到182321亿元,增长1.04倍;人均GDP由880美元增长到1703美元,增长1.94倍。近几年,财政收入增加幅度每年在20%左右,2005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到了整个GDP的87.5%,表明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建成,先进工业装备农业的能力已初步形成,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数比重已超过50%,城镇化水平已达40%。因此,国家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要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衔接配套和可持续性强的反哺机制。从其他国家经验看,工业反哺农业主要有政策反哺、资金反哺、技术反哺和体制反哺等。我国的工业反哺农业,应包括以下几点:
1、政府财政反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首先必须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公共财政等多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一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二是加大对财政投入使用效果和监督检查力度,把对财政资金的跟踪监管、效益反馈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确保财政投入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和专款专用。三要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另外,我国已取消农业税,在此基础上,还要防止和根除各种不合理的杂费、杂税,力争免除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税收。要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并逐渐加大直补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扩大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范围。
2、公共服务反哺。就是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和倾斜,让公共财政更多惠泽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主要包括教育反哺、医疗反哺和科技反哺。
3、制度反哺。要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和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制度反哺的目标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现阶段应重点抓好以下制度建设: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