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点理解

2008-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庆祥 我有话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而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并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一种现实要求。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笔者认为,可以从逻辑与历史两个层面来加以理解。

从逻辑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

程,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实践创新的过程;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问题进而推进中国发展的过程,又是用中国的方式实践马克思主义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寻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现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形态”。

具体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四种基本含义,前两种含义讲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解决“中国问题”,后两种含义说的是用“中国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方位相结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研究中国的某一“历史方位”,对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给予准确判定,进而探究这一历史方位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就是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具有历史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具有根本性的“中国问题”,进而从政治或意识形态上作出解释并指导中国长远发展的根本理念。这是具有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注重研究并汲取“中华文化”的精粹,从中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方式和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的中国实现方式。这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四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思维相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表述”,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大众的社会心理与接受方式相适应,成为影响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思维方式,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这是具有中国表述的马克思主义。

这里,基本方法、社会历史、社会现实(中国问题)、文化传统和大众思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个核心要素。其中,面向“中国现实”或“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义和使命。

从历史层面来说,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直面“中国现实”或“中国问题”的历史演变的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逻辑。这一进程及其创新逻辑具有学术和政治两个层面。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问题”,进而从学理上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问题”,进而从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确立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指导地位和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这里着重从政治层面上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创新逻辑。

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

一是动员参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是邓小平理论。中国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很大。过去,我们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以唯书、唯上的思维看待社会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出发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认为中国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多注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没有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根本任务。由此,冲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并在社会主义观上解放思想,是中国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突破口。邓小平理论首先是通过分析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来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问题而确立起来的,也是围绕这一问题而进行创新的。在邓小平看来,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就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1978年以后,我们党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国情,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民众各尽其能、使社会焕发活力;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正是邓小平理论,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使我国改革开放迈开了坚实的步伐。这里,“初级阶段”(历史方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首要任务)、“市场经济”(发展手段)、“三个有利于”(思维方式),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理论实际上就是动员参与期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如何使民众各尽其能、使社会焕发活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是表达诉求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积极因素和力量被动员起来了,结果是各种力量迸发,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各种社会阶层都在发挥作用,我国社会既呈现了活力,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态势。有为必有位。当这些因素和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当社会多样化的态势日趋发展的时候,就会向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利益诉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和公正诉求。这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逻辑上进入了“表达诉求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我们力求尊重人民群众的各种合理诉求,努力使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员能各得其所。一个政党不怕有人反对,就怕没人支持。如何在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态势中,既保持社会活力又保持社会和谐,既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又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执政背景、执政资源、执政基础发生了变化的情景下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就把如何通过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来解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问题逻辑地提了出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客体和社会主体的统一等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质上就是表达诉求期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巩固其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是整合凝聚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的发展上。由此,首先必须针对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确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而且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既解决社会活力问题,又解决社会和谐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来解决社会活力和社会和谐的统一问题的。这里,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整合凝聚期关于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