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优化育人环境 奠定人生基础

2008-11-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姚晓丹 我有话说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教育学会和台湾省教育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研讨会”日前在台湾淡江大学开幕。两岸教育界代表近200人共聚一堂,围绕“优化育人环境、奠定人生基础――当前中小学生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思考”这一主题探讨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论题,交流经验,对如何优化育人

环境以及当前中小学养成教育所面对的困境与思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结合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作主旨报告。他介绍说,从今年9月1日起,北京市的中小学生可以在古戏楼唱京剧,在首都博物馆的老北京民俗文化区学画京剧脸谱,可以玩抖空竹、踢毽子、翻绳、走华容道、跟头猴等老北京传统玩具。全北京中小学生的课堂还可能搬到博物馆、大剧院、植物园、街道社区、故宫北海等481家能增长视野、学到知识的社会场所进行。这一切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连接起来,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马建华认为,研究青少年社会教育,分析面临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良策非常有意义,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推进道德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切实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他说:“养成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教育。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就是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习惯不是先天生成的,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陋习、恶习能使人步入深渊。人们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学习、训练逐步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马建华介绍说,在大陆,学校是进行养成教育主要场所,已把养成教育纳入或渗透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要求,在小学着重开展“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品质、习惯”;中学重点开展“五爱”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以贴近实际,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坚持知与行相结合,不仅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教育实践,让青少年自主参与、自主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德育》杂志社主编王清平研究了大陆小学养成教育的四个基本模式,即导之以行,关注细节的养成教育;养之以情,活动引领的养成教育;教之以理,阅读熏陶的养成教育;化之以场,文化打造的养成教育,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台湾代表介绍了融入生活的道德教育,引起大陆代表的浓厚兴趣。台湾苗栗县福星小学的经验很有特色,该校在校园旁开辟了大片的稻田和麦田,还开辟了大片的蔬菜基地,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加农田劳动,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校长蔡炳坤对台湾高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思考。他说:“当前发展与改进高中教育的主轴,在于从稳健地建构基本教育出发,带动国中(初中)教育正常化、舒缓国中学生升学压力,并促进青少年五育(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以符应国际化潮流为经、以合乎在地化需求为纬的高中课程纲要,在循序渐进、配套周全中推出。如此一来,从稳健学制、适性入学、完备课程到有效教学,进而建立良好的学生道德行为、生活习惯与反省能力,以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之公民,实为当前高中教育之重要课题。”

台北县立永平高中校长李玲惠在研讨会上说:台湾的养成教育贯穿于品德教育之中,台湾没有专门的《品德》课本,品德教育全靠各校教师们的推动。她介绍了自己学校品德教育的中心内容: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地,知善、行善、爱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认为“鸟巢一代”已经成为中国新青年的代表。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养成教

育的成果。陆士桢说,“鸟巢一代”是指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90后”一代新人,“所有受奥运会影响的年轻人都是鸟巢一代”。鸟巢一代的出现,最大的意义在于对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推动。

与会的两岸代表认为,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和学会创造。两岸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中,都渗透了从小事做起和从细微处做起的特色,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一定会有很好的成效。

姚晓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