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教育学会:竭诚服务三十年

2008-11-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永福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30年高中教育快速发展

注:2007年数据来自中国教育统计网1978年数据来自

《中国教育年鉴》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教育学会于1979年4月12日宣告成立。30年来,学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科普、学术交流、教改实验、咨询服务和对外及对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努力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的实践服务。我于1984年开始,先后担任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常务副会长,见证了学会竭诚服务的历程。

3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坚持走群众路线,注意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倾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学会竭诚为教育决策服务。

学会在为决策直接服务方面,主要是提供依据,参与论证,协助决策的实施和验证反馈。例如,1990年,学会受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的委托,召开4次讨论会,就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问题进行研讨,提出3个表述方案供中央参考。2006年6月,胡锦涛同志对何东昌同志信作重要批示后,学会3位会长参加教育部等单位组织的素质教育大调查,担任了3个专题组的负责人。同年,学会4位会长先后出席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2008年,学会5位会长参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订,担任4个战略专题组的正副组长,学会也承担了专题研究任务。

在间接服务方面,主要是开展学术研究,探讨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影响决策者的思想观念和决策。学术研究涉及广阔的领域,包括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关于“三个面向”的研究,关于教育本质、功能和教育方针的研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关于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研究,关于教育创新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对于教育系统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活跃学术空气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决策的科学化是很大的推动。

30年来,学会积极开展从单科、单项、局部到整体的改革实验。1984年,由万里、胡启立同志提议,我会会长张承先担任总顾问的烟台教改实验区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个实验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竞争为提高办学水平的竞争,变“应试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把教育内部的改革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进入经济、科技、教育三位一体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区域性整体改革新阶段。“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学会先后建立了32个教改实验区,进行区域性的教育改革实验。教育部副部长王湛2003年6月曾批示:“中国教育学会与地方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的教改实验区工作,突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很有意义,也很及时。一些实验区的实验已取得很好的成果。”

我会几位会长亲自抓教改实验。如副会长叶澜主持了“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实验”,副会长李吉林进行了情境教育实验,副会长吕型伟主持了“21世纪中小幼教育现代化的实验与研究”,副会长朱永新进行了新教育实验。

广大教育工作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30年来,学会努力办成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理论、教改经验和业务知识的大学校,满足他们学习提高的要求;回答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咨询服务,反映基层的情况、意见、要求和呼声,维护基层群众的正当权益。

30年来,我国的教育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队伍壮大了,研究领域拓展了,研究的功能增强了。学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学刊》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先进刊物。学会于1985年与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起编辑出版《教育大辞典》,由顾明远副会长任主编,经过近千名专家学者6年的辛勤努力,于1992年编就12卷本800万字的《教育大辞典》。从2002年起,学会每年编篡出版一本《中国教育科学》,荟萃一年中教育界的优秀学术成果,还出版《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教育学卷》英文版季刊,向国外发行。

30年来,学会工作一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学会的第一届领导班子。江泽民同志先后亲切会见张承先会长和顾明远会长。胡锦涛同志亲切会见顾明远会长。彭真、李鹏、李瑞环、温家宝、李岚清等近3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会题词、作批示或参加活动。2000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在中国教育学会召开的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致词指出:“中国教育学会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支积极力量,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学会工作完全符合国家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是卓有成效的,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编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