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之东,齐鲁之中,五岳独尊泰山,中华精神象征,我们生活在美丽温馨的泰山学院,向善向上,责任比泰山还重……”在山东泰山学院,一曲校歌意气风发。
今年恰逢泰山学院举办高等教育50周年,从1958年建校开始,学校就秉承特色发展、为地方服务的办学方针,先后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0万余人。正如校歌中所唱的
2002年举办本科教育以来,泰山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开放办学、特色发展”理念,培养的本科生,考研录取率每年都在25%以上,有些专业达到60%;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好评率达到98%。近三年该校普通本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分别为46.18%、56.13%和72.88%。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先后获得120余项省级以上奖励。2006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学校获山东省特等奖和全国银奖;200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山东省特等奖、全国三等奖,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高校,何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如此成绩?原因在于泰山学院全员树立的“质量是生命,管理是保障”理念。
举办本科教育伊始,学院就开始着力构建本科教学质量“344”规范化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作为从专科升格建立的地方性本科高校,前期的大投入也可以使部分设施达到先进水平,但就大学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而言,与本科院校中的老校名校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而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党委书记田德全教授、院长马春林教授异口同声地说。
作为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刘克宽教授认为,强化管理的最高标准是规范管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高起点、严要求,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他介绍说,所谓“本科教学质量‘344’规范化管理机制”,是在准确了解本校实际情况、深刻把握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0质量管理的系列标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原则,参照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有关理念,以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决定于教学和服务的过程质量为理论依据,围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和长效机制这一基本目标而构建的由计划目标定位、教学过程实施、项目研究开发和质量效果检验等行为因素组成的全过程规范化质量管理机制。
几年来,泰山学院根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结合本科办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中心”、“全员参与”和“系统运作”三大支撑理念来构建规范化管理机制的重点实施环节,形成了“344”结构的体系框架――由3个层面构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结构目标体系”;由4个方面构成的“以全员为对象的质量内容考核体系”;由4大系统构成的“以系统为载体的质量保障运行体系”。这三大体系相互影响制约、相互促进支撑,共同组成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每年9月,泰山学院入校新生都会拿到一本介绍优秀毕业生成才事迹的精美画册和一本方便学生查阅教学与服务信息的学生手册;毕业前夕,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讲座和邀请多家用人单位参加的人才招聘会又会给学生们送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人不由想起泰山学院徽标中的那个“人”字所寓意的“以人为本”,而这一切行为的起始,都在于教学质量“344”规范化管理机制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结构目标体系。
泰山学院将学校视为“人才工厂”,由此连接起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一个复杂的体系,而学生是这个体系的中心,是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者。为此,他们建立了有3个层面构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目标体系”,一是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结构,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三是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他们认真研究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人才结构,制定教学计划、授课大纲和评价体系,让教学工作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统一的运作规范。围绕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行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合并、调整、重组和新上等工作,坚持以长线支柱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社会热点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为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为保证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高质量实施,他们具体制定了各个教学运行环节的质量标准,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堂教学、成绩考核、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主要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规定。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他们又将教学运行环节的质量标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运行各环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