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方的成长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从1978年科技的春天开始到1988年,这10年我们在浓郁的科研氛围中积累技术资本;8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倡导科技成果产业化,我们又用了10年在技术推广运用中服务社
最初的同方人,都是在实验室搞科学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些老师和学生,没有前10年的技术积累,就没有现在的同方。所以,清华同方虽然成立于1997年,但我常这样说,同方的历史应该从1978年开始。
1977年,我从清华大学毕业,第二年中国就改革开放了。1978年到1988年这段时间,中国科技百花齐放,在科技繁荣的大环境下,大家都投身到科技事业中,高校每个课题组的科技人员都把精力放在了搞科研上。我们课题组是搞仿真、模拟、控制和计算机应用的,当时教研室有五六个人,跟其他课题组的科技人员一样,全身心地搞科研,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课题组后来会发展成为校办企业,会成立同方。
改变是来自机制上的矛盾。我们是搞应用科学的,接来的项目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干,这样,成果的实施和推广就面临一个机制上的矛盾,学生毕业了,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接一个五万元钱的课题可以,接一个五十万元的课题人家就打问号了。说到底,是要真正有一批人专职来做这件事。
就在那种情况下,1989年,我们成立了清华人工环境工程公司,也就是同方的前身,把原来老师带学生的机制,转变成科技企业为社会服务。从学校的环境里直接跳到社会上,竞争也好,发展也好,我们都感到自己有优势,别人也都羡慕我们,因为我们有前期的技术和资本。公司成立的那一年,我们接了两个项目。一个是赤峰市城市热力网的智能控制系统,还有一个就是杭州磁带厂的空调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这也是我们最早的两个科研获奖项目的推广应用。
1988―1998这10年,是我们公司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这个10年我们抓住了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的机遇。以前是不可以成立公司的,至少没那么光明正大,老师也不可以兼职,如果没有整个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科技产业化这样一个大的形势,我们也不可能搞起来大的科技企业。1997年6月,清华同方成立。紧接着,同方上市,我们募了3个多亿的资金,作为科技产业来讲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我们当时有一个口号就是“技术加资本”,研究怎么把技术与资本更好地结合起来。
1998年以后的10年,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多了。上市以后使我们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资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了实现作为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的可能性。这10年,自主创新让同方腾飞起来。
总的来说,这三个10年,三个阶段,同方前进的脚步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步调吻合,这是同方能有今天的根本原因。而我个人从纯粹的研究者,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践者,再到现在成为和同方一起融入世界经济的奋进者,我始终认为,自己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一分子。
(本报记者李可本报通讯员李文亮、杨蕾采访整理)
人物小传:陆致成,现任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同方)总裁,清华大学教授。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暖通空调专业,是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获得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后三次获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及首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