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漳州: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2008-11-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韩水海 吴鹏举 我有话说

今年,在全国食品出口低迷的情况下,福建漳州食品出口却增长了三成多,其中蘑菇罐头出口量占全国的八成。如今,漳州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走进了“世界厨房”,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上出现。中共漳州市委书记刘可清告诉记者:“农业发展仅有规模是不够的。近年来,围绕如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漳

州市进行了多方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新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从自然种养到精致生产

漳州号称“插根扁担都能发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千百年来,漳州农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秉承着传统的耕作理念,而今随着观念的转变,漳州农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向精细化、优质化迈进,是漳州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全国著名的香蕉之乡芗城区天宝镇,记者看到,从这里的香蕉生产基地采收的香蕉,由于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索道运输、机械割梳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香蕉从收割、运输、保鲜、包装到储运出口均“无着地”规范操作,优质率也大大提高。

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漳州市制订实施了一批农业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要求各地严格执行。此外,建成了4个国家级、11个省级和1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据了解,全市现行的农产品地方标准达67项,累计有11类209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2个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成为双认证产品。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漳州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据悉目前全市农产品总量中,劳动密集型的水果、蔬菜、食用菌、水产品、畜产品、花卉和茶叶等已占到92.02%;粮食、甘蔗、油料等土地密集型的产品缩减为7.98%。

从“提篮小卖”到“结社经营”

漳州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还体现在农民从一家一户“提篮小卖”到组织专业合作社集中经营。

龙海市农民黄小明起初是个人向本村其他农民租闲田种菜,到市场去推销产品。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便发动其他农户组织了农鑫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在龙海、漳浦、诏安甚至远到海南流转承包土地6000亩种植马铃薯,采取统一农资采购、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销售的“一条龙”合作模式经营,农户参股分红,连年增产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在农户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漳州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说,合作社不仅在产后提供销售服务,而且在产前提供种苗和其他生产资料,在产中提供生产技术指导,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形成的规模效益日益凸显。2007年全市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总额达到8.7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

为了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漳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税费、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

在漳州,这几年因为政府的扶持发展,食品加工企业越来越多。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353家,总产值达184.8亿元。

不断发展和壮大“农”字号龙头企业,是该市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高招。粮食、水产、蔬菜、水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漳州市是名符其实的“海西菜篮”。几年来,该市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引进三资企业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办法,先后创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厅级龙头企业50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和县级龙头企业300多家。

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关材料显示,2007年,漳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43.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95元。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专家论证,在农业发展的13项指标中,漳州已有12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