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军队后勤乘上经济和国防建设快车

2008-1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总后勤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军队后勤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搭乘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快车,奏响一曲又一曲保障部队有效履行使命的凯歌,实现了我军后勤建设发展的大跨越。

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

思想的大解放,打开了后勤人的眼界,开辟了后勤建设发展的广阔天地。

在思想解放

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指引着军队后勤建设改革的前进方向。30年来,军队后勤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锐意进取,有力推动后勤建设和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军队后勤建设指导思想实现从保障“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向保障应对和打赢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的转变;在国家全面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军队后勤坚持以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增强军队战斗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为目的,积极稳妥地推行各项后勤改革;通过优化保障结构,开展网络型划区保障试点,探索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整体保障模式,向建立精干、合理、高效能的保障体制迈出重要步伐。

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军队后勤建设指导思想实现从保障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保障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转变。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及时启动以三军联勤、社会化保障为重点的后勤改革,大力发展第二代后勤装备,加速推进后勤指挥自动化建设,迈开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坚实步伐。

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后勤战线的官兵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深刻分析后勤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并实施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大战略构想。

服从和服务大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我国的国防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小,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与经费供应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有一个时期,军队后勤坚决贯彻“军队要忍耐”的决策指示,高度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一切在大局下行动。全军后勤努力在过“紧日子”中求发展,在改革创新上求突破,不仅维持了军队的正常后勤保障,而且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一直没有能够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军队后勤从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出发,从保持部队稳定的大局出发,始终扭住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主要矛盾,抓大事、办实事、解难事,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官兵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这些年坚持实施边远艰苦地区部队“温暖工程”,官兵饮水、洗澡、取暖、用电、就医、住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30年来,我军23次调整部队伙食费标准,4次更新军服样式,多次调整薪金,积极推行住房、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度改革,后勤供应标准不断提高,基层官兵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军营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军队后勤短时间内向灾区输送10多万兵力、数十万吨物资及大量装备器材,派出200多支医疗、防疫队和油料、供水、工程保障队,彰显我军后勤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坚强意志和强大的综合保障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后勤体制改革,对军队后勤科学发展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1985年,在百万大裁军中,各级后勤机关大幅度精简,军区、分部、集团军、省军区后勤任务作了调整分工,保障层次减少、保障关系理顺;2000年,在总结历史上4次联勤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以军区为基础、统分结合的联勤体制,突破了三军后勤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的格局;2003年至2006年,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实行联勤机构编成三军一体化、保障力量三军一体化、供应保障三军一体化;2007年,济南战区大联勤体制正式实行。至此,我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实现历史性跨越。

30年来,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改革不断迈出新步伐。1999年,全军部队贯彻军委关于“军队的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必须社会化”的决策部署,在850个单位进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试点;2000年,全军驻大中城市的军以上领导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推行以饮食保障、营房保障、商业服务社会化和职工管理制度为重点的生活保障社会化改革,驻大中城市部队的数千个单位、数十万官兵饮食保障由社会承担,数千个营区商业服务和供水、供电、供热、绿化、保洁等项目由社会提供,数百个单位停开通勤班车,依托地方公交保障,撤销合并全军25%的医院、疗养院,军队有数十万人的医疗保障纳入地方体系,10多万正式职工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就医,96%的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1300多个单位油料保障实行货币化供应或依托地方石油公司代储代加;200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成立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十一五”期间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在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公务用车、非公务电话通信保障、人才培养、军队文化事业、军人子女教育、军事科研、装备生产和维修保障、事业单位和职工管理制度等方面推进改革。一个根植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我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体系正在孕育形成。

催生保障力生成新模式

30年来,军队后勤坚持把质量建设作为实现后勤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后勤发展战略。

军队后勤坚持把人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大力造就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新型军事后勤人才。1995年全军后勤科技大会隆重召开,《关于实施科技兴后勤发展战略,加速后勤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发,科技兴后勤成为广大后勤官兵踊跃投身的伟大实践。目前,全军后勤84%以上的干部经过院校培训,一大批军政素质好,既懂指挥又通业务的优秀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科技干部队伍形成以“两院”院士为代表,以中青年专家为主体,德才兼备、梯次合理、敢于攻关的优秀团队。

多年来,一个个后勤装备科技难题被攻克,一批批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相适应的新型后勤装备相继问世。特别是“十五”以来,重点研发的新一代后勤装备体系逐步形成,以海上医疗救护系统、岸海衔接补给系统、飞行后勤保障系统、空降兵作战保障系统、导弹机动伴随保障系统、核化生卫勤防护系统、工程防护抢修系统、战役后勤支援保障系统为标志的8大系统,成建制装备部队,把我军后勤装备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着眼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部队广泛开展模拟训练、网络训练、基地化训练和实兵对抗演练;深入开展使命课题训练、首长机关训练、应急作战后勤保障训练。科学技术对后勤军事训练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对战斗力、保障力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加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