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百姓饭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吃不饱到吃不了,从品种单一到应有尽有,从吃饱到吃好、吃得科学,这一切的背后,是在党中央富民政策引导下,农业科技这只神奇的“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玉米品种千万天价
30年前的中国,玉米是难吃的粗粮,进不了饭馆,上不了
30年后的今天,北京出现了一种玉米,不论是饭店筵席、小吃摊点还是家庭餐桌上,都随处可见,广受欢迎。这种名为“京科糯2000”的玉米看上去洁白如玉,咬一口糯中带甜,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每天早早就被抢购一空。
“京科糯2000”的培育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主任、农业部玉米专家组组长赵久然介绍,“京科糯2000”亩产近1000公斤,以每个穗的田间价格1元计算,农民亩产收益3000多元,远远超过普通玉米亩产收益的几百元。因口感好、产量高、生长期短、销得好,“京科糯2000”在消费者、农民和许多育种企业、流通企业中受到广泛欢迎。
2008 年10 月16 日,“京科糯2000”更创造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以1000万元的天价被技术转让,创国内单个农作物品种转让费最高纪录。千万天价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生动诠释,是对科研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肯定。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云伏介绍,作为农业科研机构,有了优良的种质资源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培育新品种。根据北京市科技发展规划,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各专业研究所、研究中心有针对性地制定科研的重点领域,完成了一批综合性强、有一定特色、高水平的农业科技项目。其中,玉米自交系黄早4号样本作为20世纪国家百项重大成果封存在中华世纪坛。另外,在小麦杂交育种方面,目前已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技术体系。
居民的餐桌“内容”在不断变化。图片来源:五洲传播中心
各种粮食堆积如山
30年前的中国,粮食紧缺,凭户口本按月发粮票、买粮食,百姓日常饭菜品种单一,只够填饱肚子。
15年前的中国,粮食供应依然紧张,以致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一度出现了自南而北的抢购粮食风波,百姓涌进粮店抢购凭粮票供应的口粮,甚至波及国际粮价上涨。
如今,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沿海到内地,只要走进农贸市场,成袋堆放的大米白面、当年收获的各色粗细粮食比比皆是。前些天,记者随意走进北京一家小超市,竟然看到了以前老北京赞不绝口却从没见过的小站稻。“这大米的质量不错,可副食种类这么多,谁能吃多少主食呀。”如此丰富的食品供应倒让大妈为吃不过来犯愁。看看她身旁的购物车里,肉、蛋、奶、蔬菜、水果……已是满满当当。
科技种粮,使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靠着一系列的好政策,靠着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靠着袁隆平、李振声等一批献身农业的科技工作者,中国人民创造了在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的耕地上,让13亿人口的大家庭丰衣足食的奇迹。
3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共同写就了今天的辉煌。其中,仅全国科技入户工程就增产粮食100亿斤。据介绍,科技入户工程构建了一条“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3年来,农业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300个县实施,共培育25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500万农户,促进农民增收150亿元。
绿色蔬菜走俏餐桌
30年前,一到冬季,北方的餐桌上就难见新鲜的蔬菜。即使是首都北京,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大白菜还是大白菜。萝卜、豆腐都难得一遇,还得排大长队才能买到。
30年后的今天,走遍祖国大地,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只要走进农贸市场、超市,蔬菜、瓜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平时要吃什么有什么,逢到年节给父母送礼时倒让很多人大费脑筋。今年春节前,济南市民张涛到超市买了一箱绿色无公害蔬菜,父母收到后非常高兴。现在,在全国很多城市,人们都把选购的目光投向了绿色无公害蔬菜。在全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寿光,据当地人讲,节日前后无公害蔬菜卖得特别好,成箱的礼品菜更是脱销。
这一切的背后,依旧是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在发挥作用,依旧是农业科技在大显身手。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杀虫……有了科技支撑,我国的蔬菜产业得到大发展。就以全国农产品生产大省山东来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山东瓜菜的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保持在1亿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14.4%。凭借年交易量达40亿公斤的全国第一家瓜菜网上交易市场――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寿光市将瓜菜销往全国30个省份,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食用菌成新增长点
30年前,蘑菇“物以稀为贵”,后来才出现在饭馆里。那时想吃顿蘑菇,只有进饭馆。
如今,“娇贵”的蘑菇成了小贩菜摊上的“大路货”,也成了居民日常餐桌上的“大路菜”。同时,蘑菇品种也今非昔比,由原来的平菇、香菇发展到一个兴旺的大家族,有金针菇、茶树菇、鸡腿菇、猴头菌、灵芝等20余个品种。仅在北京,2005年食用菌总产量就已达36247 吨,是1990 年总产量的10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让品种丰富的蘑菇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依然是科技这只神奇的“手”。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利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技术,先后选育出10余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并推广到房山、通州、顺义、延庆等京郊区县,以及辽宁、山东、河南等省,近年来累计推广面积2万余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亿余元。该所现收集收藏食用菌资源达30余种、300多份,成为国内存有较多资源数量的单位之一;该所的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也先后获得北京市政府多项奖励。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科技这只神奇的“手”将为丰富百姓餐桌、造福百姓生活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