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雪岱山,因一年中有半年雪花飞舞而得名。海军优秀基层干部标兵、海军司令部某部科长陈文军,在这里扎根16年,把英魂永远留在皑皑雪岱山。
“儿子与雪岱山分不开”
1991年8月,陈文军从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毕业。他扛着行李,翻过九十九道山坡,一身大汗爬上
雪岱山极冷,鸡蛋冻得像疙瘩,啤酒冻成“啤酒糕”。大自然好像有意要给陈文军一个下马威,陈文军上山没几天,就接连刮起暴风雪,中断了通往机房的线路。为修复线路,陈文军随着时任雷达站站长的王衡阳,走在没膝的雪中。往日15分钟的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修复线路回来,陈文军觉得自己双脚都没感觉了,衣服、鞋子和袜子结了厚厚的冰壳……王衡阳用粗砺的大手,利索地帮陈文军剪掉冻在脚上的袜子,为他搓脚。王衡阳扎根雪岱山14年,参加过全军英模大会。面对为自己搓脚的可敬英模,陈文军立下誓言:向老站长学习,把雪岱山精神发扬光大!陈文军视雷达站为自己的家,带领官兵砌花池、建草坪、垒石桌,到山下河滩拣鹅卵石,堆砌出中国地图的图案,引导大家身在高山心系祖国。
前年秋天,陈文军的父母到雪岱山探望儿子。车越走越颠,路越走越险,母亲的心越来越颤,倒不是她自己多么害怕,而是为唯一的儿子揪心――这么险的山路,儿子一年不知要上上下下多少回。老母亲眼泪叭嗒叭嗒往下落,下决心要说服儿子转业。陈文军看出母亲的心思,他只是领父母参观。在单位荣誉室里,“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学雷锋标兵”、“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满屋子荣誉,诠释着儿子的成功。在餐厅里,几十名年轻的官兵向老人敬酒。老人明白了,这里有儿子生命的根,儿子这辈子与雪岱山再也分不开。
“我是在入党志愿表上按过手指印的”
陈文军在日记中写道:“我是在入党志愿表上按过手指印的,不管遇到多大危险,都要冲在前头。”
夏季的一天突然刮起强风,室外雷达天线眼看有被拦腰刮断的危险。陈文军第一个爬上房顶,被大风刮了下来。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又爬了上去,又被风刮了下来。如此几个回合,陈文军身上摔伤十多处,终于将雷达天线安全地卸了下来。
那年9月,山上雷声轰鸣,风雨交加。工作房附近雷电频频,严重威胁值班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安全。正在带班的陈文军置生死于不顾,抢先拔掉工作房所有电源。雷电过后,大家惊讶地发现,工作房所有的门窗都被击碎。
殷殷鲜血染红学术论文
陈文军学的是通信专业,对于雷达,他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为了干好工作,他用一个月工资,拜托母校老师买了全套雷达专业书籍,不到一年时间,就自学完雷达专业书籍140余本。一次,在外出差的陈文军接到电话,说雷达发生故障,多次维修都没排除。陈文军让值班员详细叙述故障特点,边听,边指导值班员维修,最终将故障排除。从此,官兵们亲切地称陈文军为“雷达神”。
为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需求,陈文军提出“瞄准信息化,履行新使命,强化综合素质,创建一流连队”的总体思路,详细制定新时期合格战士成长标准和业务训练计划。他组织骨干力量,整理出《雷达数据库》、《雷达故障经验积累》、《雷达训练考核题库》等12本资料,结束了雪岱山雷达业务无数据库的历史,实现雷达维修从口传手抄到信息化资料积累的飞跃。光他一个人,就形成可供查阅的资料15大类共350余份。
雪岱山官兵永远难忘:去年9月14日,陈文军前往北京参加雷达学术会议,在雪岱山下遭遇车祸,当场牺牲。人们看到:殷殷鲜血染红了他怀中紧紧抱着的学术论文。
雪岱山珍藏着他留下的硕果:所带的两个雷达站年年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一个单位被总政评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个单位被评为海司“基层建设标兵”;两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集体二等功各1次;4人次荣立二等功、18人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