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发生着巨大变化。从粮油食品凭票供应到鱼肉满桌,再到现在的粗细粮搭配,讲究营养、健康,老百姓的一张小餐桌,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进步。
有与无:窝窝头折射生活变迁
“上个世
在杨大爷的记忆里,窝窝头在餐桌上的变化最深刻。杨大爷向记者介绍,原来的主食,基本都是红薯面做的窝窝头,棒子面做的窝窝头都很少,天天盼着能顿顿吃白面馒头。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顿顿都是白面、大米了,细粮都吃不完,谁还吃粗粮阿。“可现如今,窝窝头、红苕、洋芋阿这些原来看见就烦的东西,现在吃香了,粗细搭配,讲究健康嘛。”
杨大爷眼中窝窝头的地位变化,只是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支出增长的同时,饮食更加注重营养,膳食结构更趋合理,消费质量不断提高。从食品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248千克降到2007年的199千克,城镇居民由 1978 年的205.3 千克降到2007 年的77.6千克。从食用的营养性角度看,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猪肉的消费量由1978年的5.2千克上升到13.4千克,禽蛋由1978年的0.8千克上升为4.7千克;城镇居民猪肉的消费量由1978年的13.7千克上升到18.2千克,禽蛋由1978年的1.97千克上升为10.3千克。
少与多:消费选择从单一到多元化
今年65岁的王大爷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很少吃荤菜,偶尔也就炒个鸡蛋给孩子解解馋。市场上卖鱼和卖虾得也少,即使有,大家也舍不得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根本性改变。粮价放开,标志着中国价格改革特别棘手的一关已经基本闯过。各种市场的建立使商品流通从“小流通”走向“大流通”,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政府实施的“菜篮子”、“米袋子”工程,让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
“老百姓的餐桌比原来丰盛多了,选择多了嘛。肉、鱼随便买,米、面也不再定量供应,新鲜水果到处都是,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王大爷乐呵呵地说,再也不用“冬天抱着白菜转”了。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下海做生意的李先生对记者说,随着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各种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原来到饭店都是为了尝尝鲜,现在老百姓对饮食则有了多样化的需求,不仅是中国菜,法国大菜、俄罗斯美食、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来到中国,“不用出国门就能吃遍世界。”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在外用餐次数明显增多。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仅为3元,到2007年已达190元,增长61.3倍,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 2.0%提高到2007 年的13.5%。2007 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761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高达21.0%。专家指出,从众消费观念逐渐弱化,个性消费特点日益强烈,居民消费追求的雷同型逐步被多层次和多样化所取代。
升与降:对比见证生活水平变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与此同时,1979年―2007年,我国经济以年均9.8%速度快速发展,让老百姓的收入迅速增加,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则在逐年下降:
――2007年,粮食产量达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4.6%;棉花产量762万吨,增长2.52倍;油料产量2569万吨,增长3.92倍;糖料产量12188万吨,增长4.12倍;水果产量18136万吨,增长26.6倍;水产品产量4748万吨,增长9.2倍。肉类产量6866万吨,比1979年增长5.5倍。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到 2007 年达4140.4 元,比1978 年增长近30倍,年均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1%;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43.4 元,到2007 年达13785.8 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多,年均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2%。
――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比1978年的67.7%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其中,1983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6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进入温饱生活阶段,到2000年又下降到5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比1978年的57.5%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其中,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到2000年又下降到40%以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质的变化,也逐步开始了从温饱向小康转型的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