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城市表情更生动

2008-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武萱新 我有话说
区级文化,既是武汉市文化建设的创新,也是亮点。11月21日,武汉市区级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级文化建设的意见》,一批区级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市委书记杨松认为,区级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需求,努力建设

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世界众多名城都是依靠独特的文化有别于其他城市,而这种独特文化正是由基层群众文化的积累形成的。

黄陂区:传承保护“非遗”写新篇

11月16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烽火木兰山》在木兰山开机,这是黄陂区今年继楚剧《少年吴光浩》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木兰文化”主题的艺术作品。

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木兰传说”,已成为黄陂区最响亮的文化品牌。30多位“木兰传说”传承人,整理出版《人文黄陂》、《木兰传说》、《木兰文化新论》等多种集著,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依据这些资料,黄陂区投入数亿万元打造“木兰生态旅游区”,办起“木兰文化旅游节”、“木兰金秋文艺调演”等文化会节。

“木兰”遍地开花,展示着武汉市非遗保护的显著成效。2006年,武汉市正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组建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进行非遗项目的摸底普查和申报工作,划拨专款也从2006年投入2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0万元。

江岸区:亮出鲜明文化“名片”

江岸区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百年商埠的历史、临江傍水的地理环境、“五国租界”的遗存风貌,铸就了江岸滨江亲水文化的特色。为彰显这一特色文化,江岸区把“滨江之春”艺术节作为江岸区群众文化的品牌式平台,经过29年的打磨,使之更加多彩多姿。

“早江滩、晚剧场”。在江岸区,随处都能看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景,到处充满群众文化活动的激情。每当清晨,在汉口江滩内,西洋乐器吹奏着“斗牛士”;民族器乐拉响了“赛马”;扇子舞、腰鼓舞、健身舞、交际舞,舞者老少皆有,还有京剧、楚剧、越剧、汉剧,吊着嗓子,唱着段子,伴着琴声,唱者男女都行,更不用说练拳的、舞剑的、耍棍的、甩手的、踢脚的,比比皆是。“早江滩”,就是江岸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到了晚上,光明大剧场又是一番情景,化了妆,穿了戏装,登台演出,唱大戏虽难,唱折子戏却不断,剧场里聚集了群众票友,“发烧友”对戏曲的痴迷让专业演员也感到羡慕不已。

洪山区:打造区级文化精品

“有一只小鸟,在峡江上飞……”这首凄美婉转的《我哥回》,在去年八艺节上捧回了群星大奖,也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既有地域音乐元素,也结合了现代音乐旋律特点,有较高的艺术内涵,且为普通听众喜爱。”

《我哥回》是洪山区文体局选送的作品,也是武汉市近年来群众文化创作推出的精品之一。洪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万文群介绍,今年该区文化总投入达到1100万元,其中农村文化投入突破500多万元;先后投入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扶持了青菱文化中心业主童爱武、花山镇传奇故事园业主王宏、建设乡民间艺人王方福等一批文化名人。正是由于区里的扶持,洪山区青菱乡长征村王传义、童爱武夫妇创办了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文化艺术中心“文农艺术沙龙”,在艺术沙龙的帮助下,由村民组成的艺术团频频参加省、市及国外演出,一次次捧回大奖。

江汉区:完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满春街长堤社区中山大厦附近,有一处300平方米的健身区,居民们每天都会在这里边锻炼边拉家常。人们很难想像,4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六七米高、臭气熏天的垃圾山,附近住户不敢开窗,出行掩鼻绕道,苦不堪言。

垃圾山变成健身区,得益于江汉区的“八个一”工程。中共江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前信对记者介绍:江汉区先后投资约700万元,为116个社区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50套,开辟容纳50人以上的文体活动场所369个,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体设施的便利。

这里仅是全市的一个缩影。以八艺节为契机,武汉市投资41.5亿元兴建公共文化设施。5年来全市共新建街文化站61个,全市共拥有公共图书馆16个,群众艺术馆1个,区文化馆13个,街(乡、镇、场)文化站15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029个,村文化活动室 2087 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