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随笔
所谓特价书,其实就是折价书、廉价书,这种书一般不会十成新,或多或少都带着那么一点沧桑感。
为什么要找特价书?答案很简单,银子太少。汪曾祺先生《读廉价书》一文开篇就说:“文章滥贱,书价腾踊。”这恐怕是一种“婉辞”,感
细细琢磨一下,这几样有关特价书的好处主要还在“买”上,后二种皆由此派生。试想,大凡坊间书本,皆有“定价”,而你竟以“不定价”得之,难免会生出“超值享受”的快感来。举一个极端点儿的例子。大约十年前,我于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的折价书市上,淘到一本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三联1955年版,纸张虽已泛黄,但尚未“碳化”,丝毫不影响阅读,不免喜出望外。再看“定价”,吓了一跳,赫然竟是“27,600圆”!我虽知一九五五年全国尚用旧币,但对新旧币的换算方法毕竟不甚了了。结账时一问,只相当于今天的二元七角六分,对于我的期望值而言,此书简直等于白送了!不过说实话,因为赚了这么一个老大的“便宜”,这书倒真成“藏品”了,至今都未曾好好过目。
买的特价书多了,心理上便会得寸进尺,以为买全价书就是上当,大书店常常望而却步。这自然有利有弊,但总的说来还是利大于弊。因为新书固然有好书,但淄湎并泛,一时良莠难分,且又价格不菲,“上一当”的代价太昂贵,轻易不为。折价书则多为旧版,选择度大,价钱又低得仿佛存心讨好你,不买它买谁?
如今,我书架上的旧书越来越多了,有很多书脊上还贴着“某某厂图书馆”或“某某革命委员会图书室”的标签。但我打内心里喜爱这些书,因为每一本都有一个与我有关的故事。有些故事想起来是颇有些伤感的。比如一看到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我便想起十年前在无锡吴桥附近的开明书店访书的情景。该店老板是个地道的读书人,他开书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爱书。只有这样的书店老板才会善解穷书生之意,才会以惨淡的经营维系爱书人的梦。然而听朋友说,开明书店早就关门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难过。
可是,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办法么?十多年了,买特价书的习惯是越来越顽强,而且打算“咬定青山不放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所以,哪有特价书?成了我生活中顶关心的一件事,您要是有消息,千万别忘了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