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速转型中的中国出版业

2008-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报告》课题组魏玉山、刘拥军执笔 我有话说

编者按

我国出版业正处于战略转型期。最近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并推出的《2007-200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围绕出版业发展的重要进程以及突出特点展开了有价值的年度研究分析。在此,我们选登主报告中的部分章节,希望对读者了解当前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有所帮助。

2007年出版业发展特点

2007年,出版业战略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2007年出版业的发展,我们的结论是:出版理念呈现文化回归,出版的社会属性明显增强,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行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出现新特征。

1.出版理念呈现文化回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产业飞速发展,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同时,也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一些出版物内容平庸、质量低劣;重复出版严重。2007年出版理念开始加速向文化回归,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政府层面,积极实施了重大出版工程引领战略。“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创新工程等重大出版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精品力作。第二,在产业层面,许多出版企业更加注重出版的文化属性,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强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出版了大量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精品力作,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出版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出版具有经济属性,是一个物质生产过程;但文化属性才是其根本属性,没有内容的出版是不存在的;以精彩的内容追求社会效益、引领精神文化生活,才是出版的终极目标。出版理念的文化回归是2007年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2.出版的社会属性明显增强

在出版产业发展的同时,出版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其社会属性明显增强。出版不仅是一个用经济数值衡量的“产业”,而且是通过出版物所传承的文化信息,以及有关社会活动对社会民众发生广泛影响的“事业”。2007年,《于丹〈庄子〉心得》首印100万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首印100万册,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首印80多万册。这些适应大众阅读的图书通过可观的发行量和较高的阅读率,影响着社会文化时尚。

出版的社会属性还集中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2007年,各地新闻出版系统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工程,截至年底,全国已经建设有2万余家“农家书屋”,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阅读热情,营造了农村文化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时,政府部门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阅读。2007年,全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阅读促进活动,包括政府举办的、社会团体举办的和出版发行企业举办的等等。倡导阅读成为出版社会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据2007年5月在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中宣部发布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状况报告》(2007)称:“在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出版发行行业始终走在了前列。全国28个省(区、市)的新华书店注册为公司,已有23个省(区、市)组建了新华发行集团,实现了省内或跨省连锁经营。在出版社整体改制中,地方出版社行动较快,已完成整体改制的图书出版社约占地方图书出版社的20.7%。”高校出版社的转制也于2007年4月正式起步。

2007年,体制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第一,出版发行集团积极迈进资本市场;第二,出版发行企业之间、地方出版企业与中央出版企业之间出现并购重组。

国内出版发行企业在经历过集团化、转企改制、重组整合之后,开始向资本市场迈进,国内资本市场传媒股板块正式形成。2007年共有三家中国出版发行企业实现上市,分别是:5月30日,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11月16日,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间接控股的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辽宁出版集团是我国传媒业采编与经营业务整体上市的第一例。

2007年,出版业的资本并购和重组实现了重大突破。深圳新华发行集团与海天出版社组建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江西出版集团入主中国和平出版社、加上辽宁出版集团采编与经营业务整体上市,这些事件实现了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意味着中国出版业资本时代的到来和出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盘活。

4.产业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2007年产业格局有三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出版发行集团已经成为出版业最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二是区域合作加速,三是出版业加速向现代出版转型。

(1)出版发行集团已经成为出版业最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有出版集团25家,出版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市场主体和推动者。2006年,出版集团出书品种占全国出版社出书品种的30%以上,总印数40%以上,定价总金额30%以上。可以说,出版集团占有超过全国图书出版总量的1/3以上,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

集团化使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出版业相对发达的省份,以及那些集团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省份,由于出版集团对资源的高度集中、整合和高效率,极大地推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出版资源也不断向这些区域积聚,加速了出版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在北京、上海两大出版中心之外,一些区域已经成为新的出版中心,如江苏、湖南、广东等地,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出版中心。

(2)区域合作加速

2007年,随着集团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出版区域间的合作从作为多个产业合作的一项逐步走向纵深,开始独立搭建合作平台。出版业的区域合作加速发展,“区域出版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显性的产业形态。如始于2005年10月的泛珠三角出版论坛已举办了4届,从最初的行政联合向资本运营、资源重组方面拓展;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中部六省的出版产业发展与改革研讨会开启了集团层面的高峰会谈;“华东六少”在21年的联合中,从当年年发货码洋不过一两千万元的地方小社,成长为年发货码洋过亿元甚至数亿元的出版劲旅;立足东北、抬头西顾的辽宁出版集团控股的辽宁发行集团北方出版物配送公司(简称“北配”)通过“全额联网经营”与内蒙古东四盟合作,两者的合作具有跨区域物流联合的里程碑意义。“区域出版经济”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业态,对于全国出版物大市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出版业加速向现代出版转型

2007年,由于纸张、渠道、新型出版媒介、市场等原因,图书出版以及期刊、报纸、音像等传统出版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相反,以数字内容为代表的现代出版则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2007年北京图书博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产业链日趋完善,数字出版观念正在形成,数字出版形态更加丰富。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从2002年159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五年间整个产值的增长超过了10倍,并将成为今后出版主流。”

传统出版企业也在加速向现代出版企业的转型。一些图书出版社积极实现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传播,积极开展网络出版业务。特别是一些教育出版大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正在成为教育内容提供商,开展全方位的内容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