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的凝聚力在校园闪耀

2008-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彭城大学”,一个熟悉而久违的名字。在人们的记忆里,这是一所只能培养专科生的“大学”。

三年前,从专到本的升格,让这所年轻的“大学”亮丽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本科段高等学府――徐州工程学院。

三年来,改革创新的洗礼与锤炼,让这所“稚气未脱”的地方大学悄然换了容颜:特色鲜明、内涵深厚、学科全面

、团队凝练。

谈起学校的三年之变,院党委书记肖俊满怀欣喜,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摆出了一组最具标志性的数字:

短短三年,学校开设的本科专业由5个陡升到28个。教授由10人增加到36人,副教授由132人增加到300人,博士由14人增加到40人,专任教师由464人增加到1100人;5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2人跻身省“333”、省“青蓝工程”高层次人才行列;本科办学规模从三年前的779人跃升为目前在校本科生10723人、现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17478人;2个专业获批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门课程被遴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实现了该校省级本科层次重点建设学科、品牌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新引擎――给党的建设注入发展因子

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院校,面对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为此,徐州工程学院校党委审时度势,明确提出“突围”的新路径,组织全校师生员工从发展破题,以创新入手,深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用新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引领科学发展的实践。2006年,围绕办学方向、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战略措施等目标,前瞻性地制订出“十一五”发展规划。历经三年拼搏,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进入今年,围绕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第三次创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又一次在全校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解决了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思想解放的成果转化成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

校领导认为,党委“一班人”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核心,要想谋求全校的思想大解放,就必须率先“洗脑”,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先行一步。首先,规范党委工作职责。校党委组建后的第一次党委会通过了三个文件,即党委会议事规则、党委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保证了党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认真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切实做到应由校长办公会研究的问题,党委会不重复研究讨论,应由校长决定的工作,书记不干预不包揽。再次,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让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团结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得到更充分发挥。

集思广益,不搞“一言堂”,是校党委始终贯彻的行为准则和议事规则。事关学校发展的决策、干部人事的变动、改革问题上的举措、管理方面的工作,均拿到校党委会上集体讨论决定。三年来,就干部人事、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校园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问题,先后召开党委会50余次,保证党委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可行性和连续性。

校党委书记肖俊经常告诫自己,作为党委“一班人”的班长,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处于主导和示范地位,一言一行影响很大。因此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因岗位变化而降低标准,不因年龄增长而放松要求。他还明确要求班子成员坚持用“四淡泊”、“四增强”规范自己。一是淡泊官本位,增强公仆心。自觉克服“官本位”思想,淡泊官欲、权欲,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权力,以一颗进取心对待事业,以一颗公仆心对待群众。二是淡泊名利观,增强责任心。在名利面前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不被虚名私利蒙住双眼,不被名缰利索捆住手脚,努力做到看名利淡如水、视责任重如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政绩观,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用心谋划发展,着力推动发展。三是淡泊优越感,增强敬畏心。注意淡泊长期处于领导岗位容易产生的优越感,做到心存敬畏。四是淡泊身外物,增强廉耻心。正是因为上下同心,风清气正,学校的创廉活动始终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先后被评为“创建廉洁徐州先进单位”和“省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与此同时,校党委还坚持以改革推动创新,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立14个二级学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三年来,25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年轻干部走上了正处级岗位,担起了改革发展的重任。1674名学生和69名教职工先后跨入党的大门,为学校新时期的党建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新高度――让前沿学科领跑教学实践

“‘学科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是学校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学校应在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等深层面倾全力、下工夫、做文章。”徐州工程学院刘延庆院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阐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徐州工程学院将学科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学校旗帜鲜明地高调定位,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三步走”递进战略,把2007年定为“课堂教学质量年”,2008年定为“实践教学改革年”,2009年定为“教学管理规范年”,以独创特色领跑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

扬弃传统思维,张扬个性特色,走一条具有自主创新的办学新路,是校党委“一班人”的共识。党委明确提出,学科建设既要在服务中找到位置,在对接市场中突出地方性,又要在秉承传统中主攻工程类,叠加学校工科专业优势和地方工业产业优势,做强做优自身在工程领域内人才输送的主导优势。目前,机械制造、电气工程、工业设计、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土木工程、应用化学、食品工程、应用物理、企业管理等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学科特色日趋明显。

“引智”战略是徐州工程学院高层次建设前沿学科的利器。截至目前,共引进教授18人,研究员1人,博士27人。同时,继续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8名博士已毕业,在读有40人。高素质的教学方阵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为给学科建设搭建新平台,学校首次设立仪器设备研制开发专项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开发具有自身特点和创新理念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便捷式组合单电源电磁实验箱》等9项课题获校级立项,资助经费总额为11.3万元。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2年内投入1600万元用于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购置和实验室建设,完成了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设备的改造和升级;新建了NIIT实验室、UGS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完善了建材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ERP实验室、环境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改造了艺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学校目前共建有32个实验室(实验中心),建有校内实习基地20个,校外实习基地120多个,实践教学条件大大改善。物理、电工、化学三个实验室通过省教育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电工电子实验室成为江苏省实验课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了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8项,市厅级科研项目90项;组建了“徐州市生物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合作平台17个,横向合作项目达到40个;论文总数及核心期刊论文每年都以两倍以上的幅度增长,其中被SCI、EI收录近50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社科成果奖2项,获得市厅级科技成果奖62项,社科成果奖12项。

在“请进来”的基础上,学校还大胆尝试“走出去”,寻求教学合作,完成了与韩国大佛大学、法国圣太田高等商学院联合举办的工业设计等6个本科专业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目前,国外友好学校已达到12所,中外合作办学在校学生共570余人。

特色学科造就了学校教学的品牌,同时也让广大学生有了施展身手的舞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普通高校算量大赛总决赛中,学校荣获卓越组织奖,1人荣获特等奖、1人荣获三等奖、2人荣获优秀奖;在2008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在江苏省第九届高等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17项;在江苏省首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18项;在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首届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荣获专科组一等奖、本科组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在第五届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各类奖项23项,其中一等奖6项。

新坐标――为徐州振兴提供知识支撑

2008年9月2日,江苏省委常委会正式研究通过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徐州工程学院建设。这表明徐州工程学院迎来第三次创业的关键节点。

2008年10月18日,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在徐州市新城区正式破土动工。新校区总体规划占地1500亩,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8亿元。分三期施工,一期工程将于2009年春季完工,建成后可容纳5000名学生学习生活,整个工程2010年基本完成。

其实,在工程学院成立之日起,学校就一天没有懈怠过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一年前,学校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校内其他相关专业力量,申报组建的“省高校食品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建设实验室”和“徐州市生物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在食品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为学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今年,作为徐州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江苏中能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向徐州工程学院伸出了“橄榄枝”,请求为企业派遣光伏技术人才。目前,60名具有专业技术的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该企业技术领域的的中流砥柱。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市场转。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工科优势,合理调整学科及专业,设置了以工学为主,兼设经济、管理、农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等于一体的学科体系,大力发展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工程、食品工程、工业设计、材料工程、电子计算机、电子信息、土木工程、化学化工、环境工程、太阳能综合利用等专用。三年来,学校先后增设14个新专业。今年,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成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徐州工程学院的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实现了良好的对接。《沛县龙固中三新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工程》项目获得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立项;《固定化酶高效水解花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笔记本式超声诊断仪》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新型环保节能大型水泥回转窑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利用酶工程技术生产复合L-氨基酸钙》、《煤矿井下高压开关智能测控及其保护装置研制》、《中药复方止痛胶囊的开发研究》项目被列入江苏高校科研成果产业推进工程项目计划;《与墙体一体化的太阳能集热构件》项目获建设部科技计划立项;《锚注工艺在岩巷巷修中的应用》技术在徐州矿务集团推广使用;《加气混凝土反应釜的腐蚀治理》、《城市地下空间静态交通系统开发建设研究》分别荣获2007年度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和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