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爱心托起西部女童读书的梦想;
2004年,关爱残疾儿童,助力特殊教育;
2005年,把爱奉献给渴望光明的
2006年,用真情呼唤心语,帮助孤独症儿童敞开心扉;
2007年,关注2008北京残奥会,助阵中国残奥军团;
2008年,帮助汶川地震中致残的孩子重新站起来……
小美珑的命运
9岁的罗美珑是个先天性双目失明的盲童,她左眼的眼球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点光感都没有,而右眼则是完全闭合的。对她来讲,她所居住的那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寨就是她的整个世界。罗美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憨厚朴实的母亲见了陌生人连一句完整的客套话都不会讲。美珑的哥哥也是先天性肢残,全家人赖以为生的就是家里的几亩薄田。
小美珑喜欢每天摸索着串寨子,赤裸的双脚被路面上的杂草、石子硌得粗糙,还经常碰破流血,可是小美珑已经习惯了,因为这是她生活中的唯一乐趣:能够听到外面的世界。失明的小美珑经常跌跟斗,好几次还差点掉进邻家的粪池。痛苦的母亲早就被这个家耗尽了生命中所有的情绪,她不敢奢求什么未来的幸福。美珑似乎已经熟悉了自己和家人的困窘,她那原应稚嫩可爱的小脸,早就没了生命之初的欢颜,有的只是生活的风尘和暮霭。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命苦啊,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不久前,小美珑的命运改变了,她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因为她得到了“集善嘉年华”的资助,可以到县里的特教学校上学了!
当她和母亲得知这个天大的喜讯时,母亲只会撩起衣襟,擦拭原已干涸的眼泪,而偷偷躲到一边的小美珑,从兜里掏出两块自己不舍得吃、不知藏了多久、早已黑乎乎的水果糖塞给学校的老师。就这样,小美珑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特教学校的一名学生。每天清晨,她伴随着悠扬的歌声起床,在氤氲缭绕的山脚下,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跑步做操。在这里,她第一次用上了书包,第一次读到了盲文书,第一次洗上了热水澡,第一次穿上了鞋子,第一次告别了虱子……
像小美珑一样,得到“集善嘉年华”资助、改变人生轨迹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
发起人的心愿
北京卓雅清和公关顾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卓?,是“集善嘉年华”的发起人,熟悉她的人总是称呼她的小名“羊羊”。这个文静优雅的女孩子是邓小平的外孙女、邓榕的独生女。
家庭的熏陶使她从小就对慈善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她说:“从小家里一直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爷爷(邓小平)通常不讲大道理,他都是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大家,他和奶奶给‘希望工程’捐款,也鼓励我们参与慈善捐助活动。我当时还是个小孩儿,也会把自己的零花钱捐出去,而且每年都捐,已成为一种习惯。爷爷、奶奶、舅舅(邓朴方)、姨妈(邓楠)、爸爸、妈妈他们做过很多慈善方面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羊羊在十几岁的时候,曾到山西的希望小学去当过义务教师,每年寒暑假都在不同地方做义工,帮助不同的人。2003年,羊羊从海外学成归国,也将国外成熟的慈善事业模式带了回来。这一年,她创办了一家公关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集善嘉年华”活动。说到这一点,羊羊开心地笑了。
羊羊不仅是“集善嘉年华”的倡导者,也是一个凡事亲历亲为的“实干家”。每年“集善嘉年华”的活动主题她都要反复研究论证,晚会的设计策划和组织实施都要亲自参与,善款的落实她也要逐一审查。2004年集善嘉年华的善款用于为四川地区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她坐着一辆小小的面包车,一日驱车13个小时,颠簸了1100公里,跑遍了四川省最落后的三个县城。她坚持一定要亲眼看到每一个地方,让每一分善款都物尽其用。
爱心托起“嘉年华”
邓朴方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关爱施与他人,必将开花结果。当时光渐去,我们拥有的终将消逝,而留下的将是我们付出的东西。集善嘉年华是来自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爱心托起来的。”爱心来自人们内心的真善美,同时也来自改革开放、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邓朴方看来,“集善嘉年华”除了给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还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传递着和谐与关爱的崇高理念,也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集善嘉年华”筹得的善款大部分来自中国企业。日益壮大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支持慈善事业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
回顾6年走过的历程,羊羊深有感触地说:“集善嘉年华在不断地成长,善款从最初的200多万元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也能为残疾人办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我觉得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更多的人去尊重和关心残疾人,这一点更为重要。”
更让羊羊感到欣慰的是类似的慈善活动越来越多了。她说:“2003年举办第一届集善嘉年华的时候,的确还是一个创举。现在这种活动逐渐多起来了,说明我们倡导了一种很好的社会风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也有能力参加社会公益。所以,我觉得集善嘉年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图为7月就来到北京的小思雨和母亲李波悲喜交加地与父亲黄军和妹妹黄思瑶团聚。本报记者吴力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