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原明珠再放异彩

2008-1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云南省丽江市调研组 我有话说

编者按

美丽梦幻的玉龙雪山,神奇迷人的东巴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走近丽江、踏入古镇、了解中国。丽江,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回首过去30年,丽江也曾接受“以粮为纲”、“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但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不足的现实制约了丽江发展。转变之路难免阵痛,探索过程充满艰辛。然而,丽江人在一次次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世界级旅游文化名城,丽江在前进道路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发展美景,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和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5万,共有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3%。

改革开放之初的丽江,封闭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丽江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旅游业为主导,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到2007年,丽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4.8亿元,是1978年的51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84元,是1978年的36.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18元,是1978年的3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22元,是1978年的29倍。不仅如此,丽江古城、老君山、东巴文献古籍还分别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

什么原因使丽江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变成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享誉中外的世界级旅游文化名城?

解放思想,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

由于思想解放不够、没有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快。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丽江结合改革开放前10年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区情调查研究活动。经过“大讨论、大调研”,丽江人深刻认识到:丽江的农业,因为自然条件的立体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不便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虽为基础产业,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丽江的工业,因为起点低、基础差、远离市场、技术落后,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支柱产业;只有发展旅游业,既符合丽江实际,又具有比较优势。

1994年云南省政府召开的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议,坚定了丽江走“旅游先导”的优势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信心。此后,丽江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逐步打造旅游精品胜地,支撑和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995-2007年,丽江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由84.5万人次和3.26亿元,增加到530万人次和57亿元,增长了6.2倍和17.5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社会消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繁荣兴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旅游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了10万,直接间接来自旅游业的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

积极推进,千方百计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选准旅游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后,丽江就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一心一意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及时提出并实施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八五”期间“抓观念、打基础”,“九五”期间“抓机遇、促发展”,“十五”期间“抓质量、增效益”,“十一五”期间“旅游强市”。丽江发展旅游的主要措施:一是认真抓好旅游规划、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拓,推动丽江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适应游客不断增多的需要,在做精做强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景区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泸沽湖、老君山等新景区;三是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把丽江建设成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中心和示范区;四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破坐地生财的观念,到主要客源地、发达地区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开设服务机构,开辟新的客源市场;五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建设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相适应的旅游人才队伍。

多元投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首先,政府投入巨资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上世纪90年代就建成了丽江机场,“十一五”期间还计划扩建为国际机场;近几年又建设大(理)丽(江)铁路、准备开工建设大(理)丽(江)高速公路、泸沽湖支线机场等。

其次,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建设。1996年丽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7级地震,造成全区6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丽江地震后,得到了国内各省区市、香港同胞和国际友人大力援助。这些援助资金,除按照受灾等级给受灾群众发放民居恢复重建资金外,其余被政府集中用于大规模的道路交通、水系建设、古城改造、玉龙雪山和古城景点恢复重建等旅游基础设施。

第三,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来建设丽江旅游设施。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丽江都非常重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玉龙雪山景区三条索道建设、高尔夫球场建设、束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大部分宾馆酒店等,都是以引进的外部资金为主进行开发建设的。

彰显文化,增添丽江旅游业的无穷魅力

要改变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单调模式,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多年来,丽江坚持“文化就是财富”的理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丽江涌现许多旅游文化的成功典范。如纳西古乐,丽江古城博物院,大型民族服饰舞蹈节目《丽水金沙》等。

扩大开放,广纳海内外资金和人才

丽江始终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指导实践,以博大的胸怀拓展开放领域:一是在谋划旅游业发展时坚持以世界眼光、全球化的思维进行定位,逐步形成了丽江品牌。二是不断提升丽江知名度,发展开放型经济。三是以旅游业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把招商引资的领域延伸到城市建设、水电开发、影视拍摄等方面。四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组建了玉龙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公司、古城管理公司、土地储备中心等,规范了政府行为,强化了政府用市场手段调控经济的职能。

和谐发展,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丽江能够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大发展,除了找准优势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高度重视建设和维护各民族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社会大环境: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二是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政府投资帮助少数民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被少数民族群众亲切地称为共产党的“感情钱”“政策钱”,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民族群众的“连心钱”。三是采取特殊措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发展。四是巩固发展民族教育。设立半寄宿制学校,方便贫困山区学生就学;创办民族中学,设立民族班,集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五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市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3%,少数民族干部成为团结和带领丽江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骨干力量。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美丽梦幻的玉龙雪山,神奇迷人的东巴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走近丽江、踏入古镇、了解中国。丽江,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图为丽江的老人和游客们在四方街广场欢歌打跳。

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