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书橱里的众多藏书,觉得自己像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心里感到格外满足。回想起与书香相伴的岁月,蓦然间触摸到了文化生活从“贫乏”到“富足”的脚印。再想想“多媒体”替代了图书,似乎又感受到了时代潮流的走向。
幼时就爱读书,父母就给我用木版做了一个小小的书橱。但那时能见到的图书极少,什么古典名
文化解禁始于1978年,那时各种民间珍藏的图书渐渐“浮出水面”,我的小书橱里的书渐渐多起来,开始享受到“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幸福滋味。记得有一天,天空飘着雪花,听说泰安图书馆正在办理借书证,我急匆匆地从60公里以外赶来,可惜已经来迟了,只见前来办理借书证的有上千人,长长的队伍从楼上排到楼下,又在院子里拐了几道弯。小小图书馆很难满足众多人的阅读需求,我只得托一个熟人,第三天才把借书证拿到手。1981年,我考上了大学,书店和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感受最深的是,人们“饥渴”地扑向书本,文化的愉悦、思想的撞击、情感的冲动一并迸发出来,处处洋溢着阅读的激情。
不经意间,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文学刊物,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不断走进书橱。伴随大众阅读潮的涌起,书海变得浪花闪耀、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男性爱读的武侠小说、女性爱看的言情小说、老年人喜欢的历史掌故、孩子青睐的画刊,也纷纷走上书店的书架。畅游在书海里,我的书橱显得小了,就又做了个大书橱。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几个书橱已放不下我的藏书,不少朋友也常来光顾我的书房。这时我捕捉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的“阅读”开始步入理性,文化追求呈现多元。在家中,妻子爱读家庭保健、健康食谱、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书籍,孩子喜欢“趣味科技”、“世界博览”等。在书店里,身上沾着泥巴的农民首选的是农业科技、发家致富之类的图书,穿着工作服的青年工人寻找各类实用技术书刊,企业管理人员对人才学、管理学、法学尤感兴趣。在泰安市举行的一次图书展上,家具制作、建筑技术、服装剪裁、花卉栽培、家畜饲养等方面的图书特别热销,《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细节决定成败》、《蓝海战略》等职场书被一抢而光。图书市场也灵敏,迎合各种“口味”的书籍应运而生,自然我的书橱也成为“杂家”。
近年来,家里有了“多媒体”,一家人都喜欢上了“电子阅览室”。在这里阅读,可真方便,看的、听的都有,坐在电脑前想看啥就有啥,还可以下载各自需要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这是30年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本报记者邢兆远采访整理)
人物小传:张耀民,男,48岁,山东省宁阳县人,1983年毕业于泰安师范学院。现任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泰安市新闻中心主任、泰安市记者协会主席。曾荣立“省政府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