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笑,是广西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从2000年起,集中在上述地区的“大会战”一个接着一个:边境建设大会战,紧接着东巴凤、大石山区五县(自治县)、桂西五县(自治县)和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逐渐改变了这片红土地上的面貌。
集中力量连片突破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广西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底子薄、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山区群众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甩掉沉重的包袱。
是给予“输血”式的扶贫还是投入更高的成本让其进行凤凰涅?式的变革?对于这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广西党委、政府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一场场“大会战”,体现着广西党委、政府对贫困山区如何进行科学发展的思索:如果全靠贫困山区自己干,长期形成的沉重包袱必然在短时间内无法甩掉,因此必须要用“大会战”的形式,集中各方面力量连片突破!
2000年8月,边境建设大会战在边境那坡、靖西、大新等8个县(市、区)拉开帷幕,总投资21.6亿元涉及文化、教育、饮水等518个项目。
2007年1月,广西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都安、大化、隆安等五个大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县)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共15类37040个,总投资16.258亿元。
2008年6月,广西又掀起了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高潮,安排10类1.4万多个项目,总投资4.5638亿元。
2008年8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再次作出决定:开展桂西五县(自治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安排19类5.2087万个项目,总投资14.1亿多元。
边境建设大会战,树立崭新的国门形象;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大会战,树立广西西大门形象……广西的形象在一次次“大会战”中变得靓丽起来。
贫困山区旧貌换新颜
2008年9月10日,大化瑶族自治县景乡村汉达村鞭炮齐鸣,村民们端起自家酿的米酒、唱起自编的山歌庆祝通水仪式。“现在通了自来水,洗衣洗菜不用出门。有的村民用上了洗衣机,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啊。”村党支部书记唐贵感慨不已。
随着汉达村通水,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水利建设宣告全面完成,全区56.98万大石山区群众告别饮水难。
修路,为新农村建设铺就快车道;建沼气池,改变脏、乱、差的农村环境;茅草房改造,让农民住上稳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每一项“大会战”基础设施工程都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了贫困山区的村村寨寨。
然而,如果没有人口素质与基础设施的共同提高,和谐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教育、文化、卫生等一系列关乎人口素质提高项目的实施,使广西的贫困地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育,是牵动农村发展的“神经”。来到东兰县拔群中学,绿树掩映、错落有致的校园里,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标准的宿舍楼、干净整洁的食堂一应俱全。可谁能想象到它原来的面貌?陈爱良同学说,以前的宿舍是泥瓦房,如果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会下小雨。
仅东巴凤大会战新建、扩建学校就有137所,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实现了县县有高中,乡乡有初中,村村有完小的目标。目前,3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以上。
青山绿水间的座座学校,荡漾起朗朗的读书声;乡镇文化站成为农民群众获得科普信息、致富信息的一大窗口;进一步完善的医疗设施让村民们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希望的圣火正在熊熊燃烧,烧过千沟万壑,烧遍千山万岭,温暖了农民们的心坎,点燃了农民们红红火火的生活。
发展思路更开阔
行驶在平稳的道路上,穿梭在茫茫林海果园里,走进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和淳朴的农民谈起变化,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大会战”不仅仅给昔日的贫困山区修了几条公路、建了几座地头水柜,更是创造了一个发展的新支点,让农民们支起科学发展的杠杆,再次撬动了这片红土地。
有路就有新观念。公路犹如思路,公路畅通了,思路也就宽阔了。来到防城港市那良镇民生村,32岁的村民林顶安在自家小卖部里描述起生活的变化:“以前我们住的都是破旧的瓦房,只有三四十平方米;村里只有一条窄窄的小道和外界相连,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镇上。2002年开展的边境建设大会战把公路修到家门口,山里的土特产运出去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我又开个小卖部,一年收入三四万,小日子过得很舒心啦!”
东巴凤基础设施大会战虽然已过了几年,但其给老区人民带来的变化每年都在延伸、扩展。“‘大会战’后,财富就像新鲜的血液一样注入贫瘠的肌体,使老区活跃起来,到处充满活力,充满希望。”河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耀德形象地比喻。
“大会战”改变的不只是群众的思想,也增强了各级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黄春虎是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秘书,自六也乡加司村的村级公路开工以来,他天天都在工地上,住在工棚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仅大化县就派了164名优秀干部常驻村里,参与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