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不仅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分布在国防科技工业之中的国防科技资源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领域,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推动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发动机和倍增器的作用。
国防科技资源中众多的两院院士和国家级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都是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承担着国家的重要科研任务。他们具有培养研究生的丰富实践经验,与他们合作培养研究生,对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让研究生参与到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中去,既解决了研究生课题和经费问题,又为科研单位提供了助手,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西南科技大学分别于1998年和2005年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合办“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3个硕士点;于2000年和2003年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办“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分析化学”4个硕士点;于2003年与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合办“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两个硕士点。2005年,学校“光学工程”、“工程力学”和“凝聚态物理”三个博士点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从1994年起,西南科技大学先后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聘请了包括22位两院院士在内的著名专家380多人来校任教,并参加相关学科专业实习指导和科研工作。这些专家的丰富经验和智慧不仅在大学得以传承,他们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教师提高基础理论水平。此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在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工程力学、光学工程等四个学科评聘了西南科技大学11位教授作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加快了学校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国防科研院所、学校、学生多方受益的显著效果。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创新教育平台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西南科技大学通过与国防科研院所实验室共建和相互开放,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能随时接触到国防科研院所和企业更新的设备和技术,避免了区域范围内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重复投资建设,也使国防科技资源的一流仪器设备在更广泛的军转民发展战略中,特别是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得到了更充分地使用。目前,学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单位、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公司联合共建共享实验室16个,总资产近2亿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还向学校捐赠了包括加速器在内的共计2000多万元的实验设备,充实了学校研究型实验室设备,提升了学校实验室建设水平。
西南科技大学充分利用国防科技资源多学科优势,合作申报并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不仅提升了学校科研档次,推动了学校科技源头创新,而且,合作科研对学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发展、培养和吸引青年科技骨干,全面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有偿转化技术成果,承接技术开发项目,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服务。
目前,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把有2亿元资产的长虹技术开发中心作为学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基地,学校每年定期与长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举办学术交流会,并举办材料学科、控制学科、机械学科等学科学术年会。近5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8项。通过技术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学校与国防科研院所和企业找到了合作的空间和切入点,合作申报了20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军口配套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同时,还合作开发研究项目100余项。
我们的实践证明,将大学相关学科的资源与国防科研院所对应学科的资源整和,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研究生创新教育平台,也是军转民发展战略中的人才、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民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与合作的国防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企业共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既解决了研究生课题和经费问题,也同时解决了国防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中招生规模较小、教育资源比较分散、缺少大学校园内人文气氛熏陶,跨专业的交流和合作也较少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远远强于单独由学校或国防科研院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
(作者为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