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攻坚克难的原动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是一个城市灵魂和品格的象征,对市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集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夷文化的原生地、泗水黄河文化的流传地、古代军事文化的策源地于一身。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徐州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下辖的邳州市和沛县敬安镇的民间剪纸、铜山县汉王镇的民间石刻独具特色,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睢宁县的儿童画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是有名的“全国儿童画之乡”;剪纸和农民书画传统悠久的新沂市合沟镇和贾汪区大吴镇,也被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赋予了徐州人深刻的精神内涵,兵家必争的历史造就了徐州人有情有义、敢做敢当的良好品德,但“五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徐州兼具南北文化特色,三教九流在此聚会传习,一些不良文化习俗也悄然积淀发酵――“一言不合,拳脚相加”,使得该市“冲动犯罪率”居高不下。
如何借助和谐文化建设的力量,让市民精神和素质与时俱进?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提出,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做个温情徐州人。2007年,徐州开展了“温情徐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出打造“温情徐州亲和之都”。两年来,以温情为主题的各种活动高潮迭起:首届慈善博爱大型募捐活动,短短半个月时间募集善款2837万元、期款1.588亿元;城乡互动的“扶贫济困手拉手”活动实现了扶贫事业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如今,“温情”已逐步深入人心,由知至行。
徐州市文化局局长单兴强评价说,这些活动在市民的精神和文化层面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使人们对和谐文化的目标与价值产生了归属感、认同感,文化软实力作用由此体现。文化因传承而厚重,而传承中的文化再造和创新,又使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既体现了城市文化底蕴,又洋溢着现代文明色彩。
文化是台也是戏
从传统文化汲取精华,融合现代精神进行文化再造,如今的徐州文化已经升华为引领这座城市前进的软实力。
在今天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中,徐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强大引领与聚合作用,确立了“文化名市”战略,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上举措连连。
在深入开展“三下乡”的基础上,徐州的“文艺大篷车”在实践中走出成功之路,“动感古彭”广场文艺演出发展成群众文化的知名品牌;“书画徐州”在整合张扬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培育了大批民间爱好者。一支支队伍、一台台节目、一次次普及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城乡群众之中,让他们在获得享受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近两年,徐州文艺下乡演出每年都不下1000场次,观众超过百万人次。两年来新建乡镇文化站57个,农家书屋417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67个。徐州百姓深有感触地说:如今,让我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在徐州,文化不仅是台也是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徐州着力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文化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2007年徐州文化旅游收入达130多亿元。据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该市各大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23.18万人次,同比增长9.5%;旅游总收入达8.48亿元,同比增长12%。该市一手深挖传统资源,一手引入科技创新等时代元素。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5亿元,民营文化企业超过5000家,目前已成为苏北乃至江苏动漫产业的高地。
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竞争力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显现。如何应对?徐州将文化视为良方。生机无限的文化已成为徐州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徐州部分行业也面临挑战。但这个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不屈不挠、勇猛顽强的拼搏精神充分显现。徐州市发改委主任田质林说:“当前的困境也是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难得机遇。我们将以思想解放引领振兴实践,以思路创新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以竞争优势克服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困难。”
困则思变。面对挑战,徐州人应对的思路清晰:一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发展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二是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三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其中,文化照样担纲主要角色。徐州市提出要加快楚王陵两汉文化、云龙湖山水风光等旅游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大型主题公园和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把徐州建设成为江苏北部和淮海经济区重要的游览胜地。
徐州市市长曹新平说,徐州文化具有“融合古今的综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现在,徐州人民正在以温情重塑城市的性格,而这种城市人群性格特质也越发升华为城市的人文精神,徐州一定能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