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世界第一的能源输出大港,拥有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北戴河,拥有一座堪称“北方天然氧吧”的生态港城,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几十年来秦皇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世纪的秦皇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
港城互动:建设一流现代化滨海新城
秦皇岛的城市发展是先有港后有城。最初,秦皇岛只是一个小渔村,1898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民族港口、隶属于开滦煤矿的秦皇岛港在此设立。1984年,秦皇岛成为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从此,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世界一流的煤五期码头上,机械林立,作业繁忙,秦皇岛港务集团公司总经理邢录珍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第一座现代化煤炭输出码头――煤一期工程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二、三、四、五期工程,在秦皇岛港相继建成投产,油品、杂货、集装箱码头陆续兴建、扩建。全港吞吐量从改革开放前的2219万吨,发展到今天的2.45亿吨,30年间增长了10多倍。
面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加速崛起,秦皇岛明确提出了“以工促港、以贸养港、以城育港、以港兴城、港城一体、加快发展”的思路,调整岸线布局,完善港口功能,推动秦皇岛港向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港口迈进。
秦皇岛积极为港口拓展腹地,不仅组织本市企业与港口对接,还先后与大同、张家口等市签订了共享口岸资源的协议,与朝阳、赤峰等6个城市间建立了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物资出港、货物堆存、装船发运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目前,秦皇岛港已形成联结辽宁、内蒙古、河北三个省区、面向“三北”的辐射格局。
港口发展了,在港城互动的作用下,以粮油加工、金属压延、玻璃建材和机械制造四大产业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在秦皇岛海边迅速形成。目前,四大临港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的一半。
临港产业的发展,使得秦皇岛城市建设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一年迈上一个台阶。围绕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的滨海城市目标,先后投资近千亿元,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一批城市精品工程,构筑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秦皇岛先后摘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等多项殊荣。
生态优先:走出产业升级的科学之路
科学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秦皇岛市市长朱浩文这样概括:“不要污染的GDP,不要污染的政绩”,“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为此,秦皇岛坚持生态优先,走“高科技、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建中国北方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城市经济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迅跑。
走进秦皇岛开发区的工业园,处处可以感受到高科技产业生机勃勃的活力:富士康集团生产线机声隆隆,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新厂房开始启用,海湾公司三期工程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截至今年上半年,秦皇岛市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单位共有242家,实现总产值95.3亿元,同比增长64%。
秦皇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设立了“浪费资源能源的项目不能上、污染环境的项目不能上、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能上”三条项目建设“高压线”。并在河北省率先将万元产值主要原材料、水、能源消耗和“三废”排放量等4项指标引入了国民经济核算,用绿色GDP指标来衡量、指导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秦皇岛GDP能耗逐年下降,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350天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再次分别下降5.5%和16.1%,两项指标降幅均居河北省首位。
民生为本:构建人人受益的和谐体系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一直以来,秦皇岛历届市委、政府都将这作为执政理念,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每年都把民生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抓实、抓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费用不高,疗效也挺好的,出门没几步就到了,真是方便!”海港区煤厂小区的杜秀文大妈因脑血栓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自从不久前所属的开滦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业以来,可帮了她的大忙。即将完成的新建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程,正是“秦皇岛市2008年民生工程37件实事”之一。
针对低收入和有困难的群体,秦皇岛市构筑起低保、医保、救助等立体扶助模式。他们消除体制障碍,打破城乡壁垒,在四个城市区推行“城乡低保一体化”,使城乡困难居民在保障制度、资金使用、发放形式、审核程序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在河北省率先取消城乡医疗救助门槛,实施零起付,同时提高了救助标准;全市不仅城镇医保实现有效覆盖,而且7个县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到了90%。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秦皇岛市委书记王三堂描绘出这座美丽城市未来的蓝图:建设“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彰显竞争力”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的新秦皇岛。
标题书法:沙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