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大早,广西大学党委书记阳国亮、校长唐纪良等一行30多人便急匆匆地奔赴桂林、贺州等地,开展校市科技对接活动。
这样风尘仆仆地出行,广西大学的领导、专家已经习以为常。从2007年开始至今,他们已奔赴广西钦州、崇左、百色等12个地级市,成功地开展了十几轮科技对接活动。
“作为广西学科门
区域科学发展的科技保证
玉林市玉州区谷山村前村民李大妈,至今仍记得两年前广西大学“科技大篷车”开到村里的情景。“第一次面对面地听专家上课,多新鲜哪!我就像俺家闺女听课一样认真。”她笑呵呵地说。
从2005年起,广西大学就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科技大篷车行动”计划。学校组织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深入到广西各地市,通过举行科技与经济对接洽谈会、开展科技普及和成果转让等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传经送宝”。
2007年1月,广西大学与钦州市签订了广西首个高校与地方科技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此后,学校的领导专家跑遍广西的山山水水,先后与10多个地级市成功地开展了科技对接活动。
崇左市蔗糖总产量占广西的35%。如何抓好蔗糖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拉长产业链,成为崇左“白色”产业发展的关键。
为此,广西大学提出,以自身作为平台,围绕崇左支柱产业,通过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整合科研力量开展协同研发与攻关,从而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直接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
“作为广西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广西大学应当而且能够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区域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这也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具体体现。”广西大学校长唐纪良说。
科技顶天,产业立地
科技“顶天”,即在学科前沿上有新的突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立地”,则是让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最大限度地惠及国家、社会及老百姓。对此,广西大学可谓深谙其中精义。
由化学化工学院完成的科研项目成果“医药级蔗糖的研制”去年顺利地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的鉴定。专家认为,这一项目科研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蔗糖深加工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而且由于目前国内外生产医药级蔗糖的厂家不多,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高达1.4万元/吨,此项科研成果在医药级蔗糖生产上的成本却仅为6700元/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广西大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较大突破,而且还使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实现学术研究和科研开发“两条腿走路”。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结合广西实际,研究开发的“高配比竹浆生产高档新闻纸”,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与全木浆生产的相近,但生产成本降低20%-30%,项目实施后年新增产值5300万元,年新增利税1100元。
甘蔗渣在平常人眼里只是垃圾,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却能“变废为宝”,研制出“全甘蔗渣生产纸质餐饮具”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十多家企业。“福建泉州一家公司用了这一成果后,产品90%出口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还成为悉尼奥运会的指定产品呢!”宋海农教授自豪地说。
像这样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在广西大学不胜枚举。“高纯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规模化高效生物转化木薯淀粉生产高纯度海藻糖”项目的成功,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木薯淀粉生产海藻糖的国家……
在科技服务中共赢
去年,广西决定对马山、隆安、都安等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然而,在具体操作时,隆安和马山都遇到了不少困难:项目多、任务重,县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广西大学对两地实地考察后,决定挑选优秀在校生,由专家、教授带队,分批到两个县进行技术支援。这一行动不仅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更让学生收获不小。“我真的要感谢这次锻炼,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已经保送读研的广西大学学生小黄告诉记者。
在学生志愿者队伍积极服务地方的同时,广西大学的教师们也从校市对接活动中受益匪浅。
2007年广西科技活动周期间,北海市带着12个企业科技需求项目到广西大学进行招投标,并且还计划在科技项目申报中特别设立3到5项,专属广西大学教师和北海市企业联合申报的校市科技对接项目;南宁市则计划与广西大学共建部分实验室,并同意西大的老师今后可申报南宁市的科技规划项目。
广西大学在为地方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实现了校地共赢。“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400多项,科研总经费达到2.61亿元,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广西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