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条特色鲜明的校地互动育人之路

2008-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王芳 我有话说
“父教育而母实业”,“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步入新世纪,出身南通的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提出的这两句有关教育重要性的精辟之语在南通大学得以不断继承与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建设,在贡献中求发展,南通大学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校地互动育人之路。

产学研结合:校企“一拍

即合”

近年来,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发展中的热点。南通大学牢牢抓住这个热点,该校教师承担的课题很大一部分直面地方建设和发展,许多项目已产生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南通大学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作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喜人成果,并申报了国家专利。江苏林洋电子有限公司是从事电力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建有南通市电力电子计量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大学的专利成果有待在生产应用中发挥作用,而该公司产品的升级换代也急需新技术的支持,双方“一拍即合”。2007年,南通大学和该公司就应用新技术联合开发自动抄表系统达成共识。双方联合组建了“南通大学―林洋电子电能计量技术实验室”,互派人员做兼职教师、研究生导师和挂职专家,该校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优秀毕业生,企业也成为南通大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和就业基地。

在南通大学,企业与学校“一拍即合”的佳话还有很多:“人工组织神经”重点科技成果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组建了“江苏益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科技成果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与海安威弘锻压机械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智能全液压模锻锤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

新农村建设:教授亲临第一线

除了在产学研上大显身手外,南通大学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授、博士们也纷纷走出书斋,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2002年,启东市在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的过程中,率先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中心。2006年,又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受到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但是如果要使它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茁壮成长,必须对它进行理论的引领和科学的指导。2006年12月,南通大学臧乃康、庞增安教授深入启东农村进行调研,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等进行科学评价,并提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把企业职能和市场职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剥离出去,要强化它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以此为研究课题,臧乃康教授撰写的“建立健全我国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兼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发表在《红旗文稿》上,并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

服务地方:贡献中求发展

为了积极应对地方发展对学校建设的要求,南通大学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培养地方需求的人才。针对南通对集成电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南通大学开办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南通支柱产业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地方产业链的形成。针对地方风力发电技术的人才需求,该校设置了风力发电专业方向,并与企业签订了培养协议,毕业生被江苏省内多家风力发电企业“一抢而空”。

针对南通市确立的打造世界船舶工业“船谷”的目标,作为南通船舶工业人才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单位,南通大学开展充分论证和准备,计划申报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并拟在部分年级培养方案中设置船舶电子、船舶电气、船舶机械、港口物流等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围绕船舶修造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和洋口港作为重点港口开始建设,如今的南通又迈进桥港经济新时代。如南通大学校长袁银男所说,南通大学既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的责任,也面临着发展的诸多机遇和广阔空间,“学校只有在贡献中发展,在校地互动中育人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