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建设从无到有
20多年来,残疾
“事实上,任何事业都不能缺少理论的指导。上世纪80年代残疾人事业起步之时,最紧迫的,就是努力解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和生存问题。当时理论界对残疾人事业的研究还微乎其微。整体而言,我们的实践是先于理论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规律和总结经验的。”程凯说。
但是,伟大的实践总是呼唤着理论的升华,理论的升华必将推动实践的跨越。程凯说:“与蓬勃发展的残疾人事业相比,理论研究尽管显得有些滞后,但第一代残疾人工作者也并非盲目地开展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邓朴方同志就积极倡导并实践人道主义思想,对很多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此同时,一些残疾人工作者和专家从不同方面对残疾人问题进行了探索,发表了一些文章和著作。最主要的成果是形成了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的现代残疾人观。”
研究机构从少到多
2007年,借助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开发和课题研究的东风,理论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以前,残联以外的理论研究与残疾人实际工作可以用“两张皮”来形容;现在,随着一批残疾人事业研究机构的涌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残疾人工作者参与其中,理论研究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与实际工作日益拧成“一股劲”。
2007年,中国残联分别与相关高校合作,相继成立北京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和山东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的成立,有利地发挥了高校、研究机构人才和智力优势,共同开展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战略规划、政策咨询,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程凯语气坚定。
研究之路从窄到宽
2008年是残疾人事业不寻常的一年,中央对残疾人事业作出重大部署,残疾人保障法修定颁布,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生效,北京残奥会成功举办,中国残联成立20周年。
今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是“残疾人权利公约:人人享有尊严和正义”,在程凯看来,每个人得到尊重、每个生命享有尊严,都离不开理论的先导。但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与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一段差距,总体水平还不够高。程凯认为,残疾人事业研究尚未纳入国家社科研究主流;残联系统对理论研究用力不足,投入有限,人才匮乏;不少研究还停留在工作总结的层面上,缺少理论的指导、积累和创新;残联与专业研究机构联系不多,研究机构和专家介入不够;各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极不平衡。
那么,如何破解理论研究总体上滞后于工作实际的难题?程凯说:“今后的研究工作将把服务决策、推进事业作为根本目标,把破解难题作为主攻方向,把指导实践作为最终归宿。研究会的成立为促进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今后将加强对理论研究的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积极借助研究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外脑,以社会化工作方式推动研究工作,同时,积极培养锻炼研究人才,形成一支有专业基础的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