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
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
和谐校园,是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校园。大学是科学的殿堂,是探索、发现、传播新知识的场所。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鼓励学术创新,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弘扬科学精神;就必须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和高校自身的需要,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发展活力。
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师生友爱,教学相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的校园,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学校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培育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建设诚信、友爱、高尚、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广大师生员工各尽所能、各展其长、教学相长、和谐相处。
和谐校园,是环境优美、安定有序,充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优美、安定有序、文化氛围浓厚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对于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校园,就要积极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培育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努力提供安全稳定、优美文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和谐校园,是运转协调、管理高效,具有民主、法治和开放精神的校园。依法治校、加强管理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就必须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教师考核机制;就必须努力建设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建设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社会子系统之一,在整个社会系统运行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和谐校园建设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强大活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求高校提供强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持,这是高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建设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我国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性一步,但距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发展中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去解决,着眼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改革,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建设和谐校园是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的校园软环境。当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的重大转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普及,带来社会思潮、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还存在着不少影响校园和谐的因素。因此,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建设什么样的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高度重视和谐校园建设,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北师大党委围绕“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创新”这一主题,周密部署,扎实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题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解决学校前进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和基础。同时,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对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试点工作中,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教育创新大讨论为载体,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做好免费师范生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等问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讨论,群策群力,共谋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每个环节。
增强质量意识,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落实好“质量工程”,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下工夫。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推进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创新,实现科学研究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团队攻关的转变;优化学科总体布局和学科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构建优势学科群和学科大平台。
坚持以师生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
高校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师生为本,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要把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提升师生员工的素质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同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试点工作中,北京师范大学进一步确立“大育人”和“大服务”的理念和格局,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在部分院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决定》,每年拨出专项经费6000万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批敢于创新、勇做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我校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弘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也鼓励和支持各学院建设有特色的学院文化。
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试点工作中,北京师范大学启动研究制定《北京师范大学章程》,以明晰学校、院系以及师生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本着责、权、利统一的原则,逐步将部分办学自主权下放到院系,同时,实施院系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院系一级的管理职能;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完善年度考核、群众评议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开展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健全教师专业进修和能力培养制度,着力研究解决了教师最关心的考核问题,完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下放教师考核权,教师年度考核由院系实施,聘期考核由学校实施,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党建工作是保证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试点工作中,北师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机制。积极探索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有效形式和内容。在教师党支部中推广“支部建在团队上”的做法,并加强学生党支部与教师支部的共建,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富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
进一步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法治校能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着重提高领导班子的能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具有把握正确政治导向的能力;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团结协调的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依法、民主、科学治校的能力;要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能力;要大力促进和谐,不断提高开拓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要确保安全稳定,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加强干部选拔、教育、培训等工作,着重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