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津:渤海湾畔壮歌行

2008-1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天津,曾经创造过许多“中国第一”:第一辆无轨电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部电话……但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轨的过程中,天津人曾经为“辉煌不再”而失落、感伤。

如今,无缝钢管、“曙光5000”、空客A320……这些常被天津人挂在嘴边的词汇,不仅标志着天津工业结构的升级,也显示出天津人对于未来的自信

从引领中国工业发展数十年的老工业基地,到中国北方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北方经济中心――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天津壮歌行进三十年,逐渐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与时俱进谋发展

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管理年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92年以后,增长速度高达13.1%――天津由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城市,步入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行列。”在此过程中,天津的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几个关键节点:一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工业结构,实行“腾笼换鸟”;二是结合工业重心东移,下力气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工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天津市始终坚持一个主题: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1984年,天津被首批列入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位列世界500强的奥的斯率先在天津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为鼓励和方便外商投资,1987年天津市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天津市外国投资服务中心”,大批外商投资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已突破2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6亿美元。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天津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世界500强企业看准时机,陆续有56家企业在津投资。迄今,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128家在天津落地生根,投资项目累计359个,项目总投资额为158亿美元。同时,天津也凭借跨国公司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天津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奠定了基础。

随着天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和一批大企业集团应运而生。天津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作为构筑产业新优势的中心环节。截至2007年底,天津累计投入30.7亿元,建成了钢管、汽车、机电等7个产业研发平台。目前,天津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6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的产品开始走向世界:被天津老百姓称作“大无缝”的天津钢管集团公司,将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效结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P产品系列,由原设计的3个钢级、十几个品种发展到25个钢级、上千个规格。其中8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拥有国家专利116项。他们生产的无缝钢管成为“中国名牌出口商品”,产品出口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9月,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在天津高新区批量生产,至此,天津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性能计算机制造基地,实现了民族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的历史跨越……

以人为本重民生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过程中,天津一直喊响一个口号:“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的丰硕成果――天津对此用力最多、体会最深。

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天津市始终注意遵循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不让经济的高速成长损害广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们最先探索、尝试并不遗余力地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和小城镇,搭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他们通过迁移和改造重污染企业,降伏了多年盘旋在市区上空的白、黄、黑三条“烟龙”;通过“引滦入津”工程改善水质,结束了天津市民长期喝咸水的历史。

据统计,30年来,天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662.88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5.8%,城市载体功能显著增强,城市环境日益美化。近年来,随着海河综合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过新建拓宽改造道路和桥梁,形成了“七横十二纵”路网;运河文化商贸区、古文化街商贸区、和平广场中心商业区等六大重要经济节点基本形成;在整修一新的13.84公里海河堤岸,一批沿河景观和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几乎每位来到天津的客人都会啧啧称赞:“天津变靓了!”。

天津市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用5至7年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这一承诺背后是沉甸甸的担子――市内六区累计拆除成片危陋旧房1500多万平方米,新建住宅近4500万平方米;这一承诺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的拳拳赤子情怀――全市45万户、共150多万群众喜迁新居,实现了祖祖辈辈翘首企盼的安居梦。到2007年,天津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09平方米,比1978年的3.3平方米增长7.2倍。

财政有了钱,“以人为本”落到了实处。从1983年开始,天津市通过广泛征求市民群众的意见,每年都确定“必须完成”的20件实事,内容着眼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的群众,重点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天津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天津实施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通过实施“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合作项目”,引导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辐射,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普及社区医疗模式,解决了普通市民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让数百万市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地域全覆盖,人口覆盖率达到97.6%;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让百姓稳定就业、就近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对困难群体进行政策援助、岗位援助、技能援助和社会援助,多数社区实现了无零就业家庭的目标,今年上半年,全市即新增就业20.3万人。

30年来,天津市先后投入巨资先后建成古文化街、科技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维修改造了中国大戏院、天津图书馆、文庙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到目前,全市拥有博物馆18个、公共图书馆32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13个、13个和22个。

改革开放的30年,见证了天津跨越式发展的光荣历程。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推进,集国际化港口城市、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优美宜居的生态城市于一身的天津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图为天津港集装箱货运码头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